本帖最后由 宇智波渣 于 2021-6-12 17:31 编辑
31.欢送大汗
甜水堡到灵州一路都是驿道,距离不到一百公里,携带装备的大部队需要走四五天,一路上余志诚心里不断吐槽这点路开车的话一脚油就到了,坐高铁从甜水堡到银川更是只要一小时十五分钟,也不知道有生之年元老院能不能让自己体验到铁路调兵的顺畅感,好在沿路堡寨不少,总算不用为扎营浪费太多时间精力。
从出发后第二天开始,撒出去的侦骑就不断和小股蒙古人交战,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各路侦骑都是击退敌军后不去赶尽杀绝,尽量营造出一种己方只是在被动防御的假象。不过人家真正的明军玩的是消极防御,都躲在堡寨里等着蒙古人抢够之后再出来“欢送”一下,搞几颗首级就算应付了差事,像贺虎臣这样主动出击反而显得不正常,秦军这样离开防区跑来寻衅滋事的就更加不正常。
不正常换个说法就是出人意料,蒙古人的军事组织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变得松垮,更不用说林丹汗的部族在遭受逃亡带来的重大损失后更是支离破碎,歼灭贺虎臣部已经用掉了这支军队最后的一分力气,如今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在劫掠之中,散落在外围的小股部队只是虚有其表,很难向决策层给出多少有效的侦查报告,而所有人都不会相信宁夏总兵被击杀后明朝廷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这一切所导致的后果就是蒙古人又一次面临他们曾经多次在历史上面临过的窘境——敌人A到脸上才反应过来。
和蒙古人的状态完全相反,余志诚对这支曾经横扫欧亚建立庞大帝国的军队保持了足够的敬意,而表现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最强的战力把他们杀光。作战预案早已议定,在没有明军部队前来搅局的情况下两个营的骑兵全部投入对林丹汗的攻击,五个营的步兵则一分为二,三个营投入正面战场,另两个营不作纠缠向北方猛扑,他们的任务是赶到长城沿线收过路费,确保败逃的蒙古人没机会把物资带出关外。
史书上记载林丹汗此次南下带了“五万骑”,实际上整个察哈尔部还有没有剩下五万人都很难说,余志诚投入正面的兵力加上各头目的卫队也就五千多人,理论上的兵力对比是十比一,但蒙古人此时正分散在各处劫掠,余志诚所要面对的只有林丹汗带在身边的部分主力。战斗刚刚打响余志诚和红军友就非常嚣张地领着一个营的骑兵猛扑上去,如同一把利刃深深插进林丹汗营地的深处并在其中狠狠地搅动,另一骑兵营由李都司刘道江带领在外策应,同时掩护着三个步兵营展开队形,如同海啸一般向战场席卷而来。
不得不说林丹汗手里的精锐还是有点东西的,他们没有用后背迎接突然来袭的敌人,成吉思汗不成器的子孙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着蒙古帝国的最后一丝脸面,只见蒙古士兵们飞快地爬上马背,一边射箭一边熟极而流地在奔驰中列成队形,那仿佛与生俱来的骑兵素养着实让人眼馋不已。余志诚一马当先,领着亲卫和一个小队横冲直撞,眼看一彪人马拦住去路,手中长枪一招,径直冲杀过去,敌方也是毫不怯战,领头的蒙古军官挥舞马刀迎面扑向余志诚,只听当的一声大响,余志诚手中的枪如同一条乌龙卷过,竟硬生生敲断了那军官的马刀,枪杆余势未竭,狠狠地砸在那军官身上,饶是蒙古人骑术精湛也还是被打得乱了身形,余志诚的亲兵紧随在后,马刀一闪而过收割了这名敌人的性命。只一个照面的功夫,地上就丢下了一片人马尸体,余志诚毫不恋战,带队向另一股正在集结的敌军冲去,在战斗的短暂空隙间他还不忘忙里偷闲地望一眼远处的步兵军阵,根据旗号和队形评估各营的训练成果。
两边都是为了吃饭而打仗,打不赢的那一边注定要饿死很多人,然而林丹汗的队伍已经在草原上挨饿受冻了一个冬天,秦军则是在有饭吃的营寨里窝了一个冬天,就算林丹汗的精锐在衣食住行上有一定的优先权,他们的精力、马匹、装备依然逊于秦军,士气上更是有很大的差距,何况林丹汗并不希望用自己最后的力量跟一支来路不明的部队在这死磕,粮食还可以上别处抢,实在没有粮食可以吃人,部落还能勉强维持,但如果嫡系军队打残了恐怕过几天他的脑袋就会被割下来送给皇太极或者洪承畴,所以蒙古人凶悍的抵抗只是为了给林丹汗争取一些跑路的时间,随着林丹汗的大旗迅速消失在烟尘之后,这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迎来尾声,秦军不紧不慢地吊在林丹汗后面,欢送他们空着手回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