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9-8 12: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nda 于 2020-9-17 14:57 编辑
十一、再听蛮歌声
---------------------------------------------
再听蛮歌声
——梁达元老作于迁江城头
眼前夜郎戕轲水,
远处烟村壮蛮声。
物类人非两位面。
如今且作故乡行。
------------------------------------------------
乙亥新年刚过,盘踞琼州府的髡贼便起兵进犯粤东各地,没多久,消息就传到了粤西各府、州、县的官场中。随后,又传来总督熊大人的捷报,说是在肇庆羚羊峡击沉髡贼战船数十,击杀髡贼数千,内有真髡多人。再后来,则是熊督从梧州两广总督行辕发来的行文,要粤西各府、州、县和各土官地秣兵厉马,编练精锐,即刻东进,聚歼髡贼于梧州城下。行文至柳州府宾州下辖的迁江县时,除了县衙里的官老爷们有些惶恐外,民间则是波澜不惊。虽说近年来澳洲货或多或少都摆入了迁江各位大人、老爷、乡贤们的厅堂中,“澳洲人”这三个是字,已让迁江上流人群有所耳闻。但粤西向来道路崎岖,乃是穷山恶水,烟瘴弥漫之地,连大明洪武皇上都特地开恩,中州人士到这烟瘴之地为官任满三年即可陛调的。这隔着千山万水的,澳洲人实在是离得太远了一些,大家都不当一回事。而且,迁江民少蛮多,乡下多是狼、狑、猺、苗之类的蛮夷,秉性乖张,粗鄙不堪,言语不通,他们更加不知道什么澳洲人了。
广西布政司下辖的柳州府宾州迁江,乃粤西蕞尔小县尔,按照史书的记载,是在大宋天禧年间才建的县,当时连城池都没有,直到宋嘉定三年,时任知府蒋耒叟在都泥江北岸筑城,迁江方有城池,但也很快就毁于兵燹。直到大明朝洪武年间,梁护大人任知县时,才在都泥江南岸重新修筑了城池,期间几经修缮,近年却又有些损毁了。
但哪怕是完好无缺,迁江城墙高也不过才一丈五尺,广八尺,周七百一十七丈(注1),有城门四,东曰永安、西曰平夷、北曰镇江、南曰太和;县城东北临江,西南掘壕,壕宽二丈,深一丈五尺,城防也就比同州的上林县好一些罢了,算不上如何的坚固。
而且,迁江全县编户不过500户,口不过5000多口,加上千户所的屯军和各地蛮夷,也才一万多人(注2),人烟稀少,丁壮也少,倒是匪乱甚多,经年不绝。全县在册的各类兵丁不过400人,在县治的也不过250多人(注3),内里的100名守城兵还是不支饷的民款。如今天下承平日久,兵营中多是老弱病残之辈,而各领兵的哨长们或多或少都要吃些空饷的,守城民款不支饷,一向来得不齐。这些年来,朝廷的加派一年重过一年,本地编户少,本就无甚钱粮,衙役们又不敢去催逼化外的蛮夷们纳粮,因此,县库一向空空如也,要想加募人手,陆大人手上也没有粮饷可用,因此,虽说一再催促,各乡民壮没来多少,反倒是来了一些日常里横行乡里之徒,妄图搏个前程,搞得县城一片鸡飞狗跳。用人之际,也只能将就一下。仔细盘算下来,知县陆文燦(注4)大人手边也就二百来号人可以使唤。
陆大人原想着粤西向来交通不便,髡贼远在千里之外,不用过于着急,而且,宾州城里右江分守道、州衙门的各位大人们也依然悠哉悠哉的,他一个七品县令,犯不着抢上司的风头。但谁也没料到,熊督从梧州发来的调兵文牒前脚刚到,后脚传来的却是熊督退守藤县的消息了,再接着,是熊督退守浔州府,进而向省城桂林转进的消息,一日紧过一日,此时,各县的民壮尚在调集中。髡贼大军则是一路尾随熊督大军而来,攻占了浔州府后,更是兵分两路,左路逆郁江而上,直奔南宁府,右路溯黔江而上,直逼柳州府。
这不,前几天,十几膄无帆无桨、冒着黑烟、发出“突突突突”怪叫声的澳洲兵船,从东边沿着都泥江(注:即红水河)溯流而上时,县城一片哗然。迁江城池低矮、兵丁老弱、戎器稀少,粮饷不多,两百号人如何能敌得住打败了熊督数万大军的虎狼之师?而且,髡贼兵船竟在两里地之外就发炮,一炮轰来,竟把城中一处官衙给轰塌了,城中人等当即吓得四散逃命。陆大人守土有责,情急之下,便投缳尽节了,县里没了主事之人,兵丁和民壮中的不法之徒,竟趁乱在城外西门墟(注5)上杀人劫掠,破屋放火,甚至当街奸淫妇人。却见那伏波军兵船来得极快,眼见着黑烟越来越浓,不一会儿就开到了迁江城下,在西门渡靠了岸。只见船上跳下一队队兵丁,在长官的带领下,略一整队即跑步而行,把仍在街上行凶的乱兵当场擒杀,然后安排民壮救火,不多一会,迁江城西门上,就飘起了澳宋的启明星旗。对迁江人而言,大明朝就变成了“前朝”。
------------------------------------------------------------------------------------
注1:按《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明代常用尺分为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种,前者为官尺,后两者为民间杂用。其中:根据明朝史料和后世出土的明代营造尺实物,明代的营造尺长约31.8-32cm。按32CM计算,1丈5尺大约4.8M,8尺大约2.4M,717丈大约为2,294.4M。根据史料记载、出土的明代牙尺以及明定陵出土的有尺寸记录的衣物,明代的裁衣尺长度比较混乱,约为34cm。根据史料记载腿短,明代量地尺长度大约为32.64CM。另,按明朝官方度量衡,5尺为1步,则1步的长度为0.32*5=1.6M左右。主文中的描述,三巨头最开始穿越的时候,被高举的家丁在20多步外拿鸟铳威胁,就按20步算,是32米,高举院子应该没有那么大。主文中的“步”应是按照现代人理解的长度单位,大约为“70公分”左右,这样,14米深的院子应该还是正常的。
注2:明代迁江县的人口,包括官府编户的人口、军屯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
(1)官府编户的人口大致如下:
洪武二十四年 成化元年 正德六年 嘉靖元年 隆庆六年 万历十年 万历二十二年
宾州 户 1,744 1,792 1,941 1,180 2,482 2,407 2,427
口 14,867 15,273 16,710 16,829 17,886 18,174 18,174
户均 8.52 8.52 8.61 14.26 7.21 7.55 7.49
上林 户 1,008 1,092 1,211 1,241 1,230 1,307 1,256
口 11,012 11,103 12,234 12,251 11,064 13,067 12,344
户均 10.92 10.17 10.10 9.87 9.00 10.00 9.83
迁江 户 536 607 613 386 365 418 292
口 1,467 1,678 2,999 2,645 2,751 4,282 1,796
户均 2.74 2.76 4.89 6.85 7.54 10.24 6.15
洪武二十四年至万历十年的数据来自郭裴纂修的《宾州志》(万历年15年刻本);万历二十二年的数据来自苏濬纂修的《广西通志》(万历27年刻本)。两个官方的统计数据,相隔12年,迁江县人口减少了约35%。考虑张居正在万历元年推行考成法,六年至八年丈量天下土地,张居正于万历十年去世,其担任首辅期间是明朝中后期时行政效率最高的时期。历史上,张居正死后不久新法被废除,但在万历十年,地方政府还是不敢去忤逆首辅大人的威望的,因此,同文中迁江户籍数字采用万历十年的数字,即口4,282人,这个时期的数字应当更靠谱一些。
另外,据清光绪17年《迁江县志》记载,万历46年、47年,迁江地区大旱,发生大规模民乱,官军剿匪时斩杀极重,其中:土官黄文辉带兵剿匪时斩级57颗,俘获贼属60余人;游击王选带2千人剿匪,斩级200余颗,俘获230余名,招降330余口。这些都只是官方记载,被土匪乱兵祸害的人口估计还会很多,这些都会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因此,到崇祯年间,迁江县的人口自然增长估计不会很多。
另外,按照清光绪17年《迁江县志》记载,迁江全县户约一万一千三百户,男女共约六万三千五百口。据民国年间的《迁江县志》记载,截止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迁江有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七户,口七万九千三百七十一人(户均4.75人)。从可靠性角度看,桂系统治期间的调查数据,真实性要远大于明国政府的数据,但不管如何,都说明迁江这个地方自古人口不多。
(2)军屯的人口:按明苏濬纂修《广西通志·卷二十一·兵防志一》(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记载:“迁江屯田千户所在迁江县。洪武二十五年设,时柳州马平、迁江、来宾三县居民多死于兵,荒土相望,因招土兵耕守其地也。设千户三员,百户十四员,设流官掌印,所统甲丁族丁共四百十一名,间以谪卒隶焉。今流官已裁,仅留土官。实在军九名,兵五百十四名,……。”按屯军每户一人当兵,每户10人计算,屯军人口约3+14+9+540=566户,共5660人。据清光绪十七年的《迁江县志》记载:迁江屯田千户所官二十七员,旗军九名,兵丁五百四十名:守库兵五十名,守南营兵七十名,习鸟枪兵九名,余习挑刀藤牌。顺治十八年裁汰,屯兵所官改为所目,兵丁改为佃丁。按此记录,按每户出1人为兵,按每户10人计算,清初迁江屯田千户所的家庭大约为27+9+540=576户,共5760人。
因此,总体上看,迁江军屯人口在5500人左右。
(3)没有纳入明朝政府的编户管理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和乡村,期所居住的地方,土地承载力远不如官府控制的地区,人口不会超出政府控制地区的人口数量,在此按官府控制地区人口数的60%计算,约为5,965人。
(4)综上,崇祯年间迁江的人口大约是4282+5660+5965=15907人,也就是说在1.5万人左右,保守一些,大约为1万人左右。
注3:关于迁江的驻军数量。
据《宾州志》记载:“迁江县南门营在城南防守城池共目兵100名,自宾州拨戍;龙降堡县南二十里额兵101名、虎伏堡县南四十里额兵27名、四览堡县南六十里额兵59名、三箭堡县南五十里额兵60名、三印堡县南五十里额兵31名,以上俱土兵自备行粮,不支官饷。朗塘堡、小陶堡、六向堡,以上三堡俱县南三十里,万历六年剿平北三置堡防守不给官饷。”又“迁江县清水镇巡检1员,土副巡检1员,弓兵15名。李广镇巡检1员,土副巡检1员,弓兵40名。”合计兵丁437人,其中247人不支粮饷。
据《广西通志·卷21-23·兵防志1-3》(万历27年刻本)的记载:“迁江屯田千户所在迁江县。…….实在军9名,兵544名”“迁江县募兵122名:守库兵22名,每名月支银四钱;南营兵70名,每名月支银三钱七分,衙门眼用兵30名,每名月支银三钱。”“迁江县清水镇巡检司弓兵15名,每名月支条鞭银四钱一分六厘零”。
据杨芳、詹景凤修撰的《殿粤要纂》(万历三十年刊印)记载,迁江的兵力包括:南营兵100名,迁乔营兵17名系龙降堡兵内抽拨;建安堡兵19名、三印堡兵20名系迁江所派拨,俱迁江所舍人黄玉麒提领;龙降堡目兵20名、虎伏堡兵21名、三厉堡兵16名、四览堡兵17名,俱迁江所舍人淩翼提领;守城土兵130名,守城门军7名,兵丁加上头领合计369名,其中:南营兵和守城门军支饷,其余兵丁“领田耕食,不支官饷”,戎器则是“各兵随便置用”,也就是说官方不配发武器。
《殿粤要纂》未列入清水镇、李广镇巡检司的兵力,《广西通志》则未列入李广镇巡检司的兵力。按《明史·卷二十一》的记载:“迁江,州北。西有古党山,有峒。东北有大江,即都泥江。东有迁江屯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置。东南有清水镇巡检司,又有罗目镇、李广镇二巡检司,废。又东有石零堡,北有都历堡,俱正德中筑。”可以判断,李广镇巡检司在万历十三年后的某个时间被废。
从时间上看,《殿粤要纂》成书时间晚于《宾州志》和《广西通志》,而且,《殿粤要纂》是当时官方专门统计各地区驻军和粮饷情况的专门报告,且严加保密,不象普通方志那样对外刊印,属于内部文件,因此,该书对驻军数据的统计应该更严谨,同文关于明末广西各地驻军的情况以该书的数据为准。
迁江县明末兵丁数量以《殿粤要纂》记录的369人加上清水镇巡检司的17人,合计386人,不足400人。
注4:迁江崇祯年间的知县姓名,来自清光緒17年的《迁江县志》,明末职官记录不全,县志里崇祯间知县就录了这么一个名字。
注5:明代《宾州志》没有迁江城厢墟场的位置。同人文中按清光绪年《迁江志》记载的县城西门墟进行描述,清代县志甚至有西门墟的图,注明了各巷名称。但清代县志也记载:“西门墟,原在南门”。估计在明代时在墟场在南门,但缺乏具体资料可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