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张福庆的苦恼
1638年秋季,因为“大宋朝廷”在浙江征收秋赋时要求“官绅一体纳粮”,而且土地多的大户税率更高,元老院统治区的很多浙江大户感到非常不爽。 绍兴府的一百多名士子,在文庙孔子牌位前痛哭抗粮,并鸣钟击鼓,携绍兴府的千余民众,一起跑去杭州“请愿”。结果赵引弓下令镇压,当场射杀包括五名士子在内的二十多人,并逮捕了十一个带头士子。 据当时参与“请愿”又未被逮捕的士子笔记记载:“……髡兵至,请愿士民被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尔枪声一响,二十多人毙死,披甲者乱驰,群民皆散……”(注1)
从凤凰山庄半山腰至山脚的水泥阶梯上,一群士兵正在往山下的牛车上抬尸体与伤者。另一群士兵则往水泥阶梯上一桶接一桶的倾倒清水、冲洗血迹,血水汇成溪流,沿着水泥阶梯慢慢流向山脚的排水沟里。 在半山腰的水泥阶梯上目睹这一幕的张福庆,看得是心惊肉跳,口中喃喃自语道:“我来迟了”,并再次产生了“误上贼船”的想法。 其实元老院进行“江南攻略”、赵引弓正式暴露“髡贼”身份的时候,张福庆就已经产生过“误上贼船”的想法了,一度考虑过跑路。 但冷静下来仔细考虑清楚后,张福庆又放弃了这一打算。下贼船可是个手艺活,当时的张福庆觉得自己很难下贼船。 第一,自己为赵引弓鞍前马后效力多年,很多浙江人早就视张福庆为赵引弓的“心腹”。这时候离开赵引弓去投靠明朝官府,人家未必会相信自己,搞不好还会把自己当成“髡贼细作”给咔嚓了。 第二,就算不投靠明朝官府,处于不参与政治的“隐士”状态,也不一定有好下场。如果回元老院统治下的绍兴老家闲居,髡贼可能会给自己这个“叛徒”穿小鞋。如果变卖家产逃去处于明朝统治下、人生地不熟的外地生活,“漂泊异乡”的日子恐怕也不好过。万一被人认出来,还是有可能被明朝官府当成“髡贼细作”给咔嚓了。 第三,万一髡贼真能“中兴大宋”,自己就是平白放弃了成为“开国功臣”的泼天富贵。 第四,就算髡贼不能成事,自己还可以选择跟随赵引弓流亡海外,日子至少不会过得比自己一家人独自逃亡外地差。 既然决定留下来“辅佐”赵引弓“中兴大宋”,张福庆就更加积极为赵引弓办事,并想努力将这个流行“髡发”的“海贼”集团改造为“正统”朝廷! 但让张福庆感到有点失望的是,不管是赵引弓还是其他“首长”,对他“黄袍加身”、“改号正位”、“开科举收天下士人之心”、“必先得江南以固根本”、“北伐四征”等建议都很冷淡。 政治上,赵引弓等人压根不理会“黄袍加身”、“改号正位”的建议,只是让张福庆等新“入伙”的归化民干部“效忠元老院”。搞得张福庆一度以为髡贼真正的大头目叫“袁老元”,将来是要拥戴“袁老元”当皇帝的。后来得到从临高来的老归化民干部指点,张福庆才知道“元老院”类似梁山的“聚义厅”、“忠义堂”,是数百位“首长”聚会议事的机构。龙头老大也会每隔数年换一次,之前是文主席,现在是王主席。 对此,张福庆只能自我安慰:“大宋中兴大业未成,地盘尚小,缓称王是对的,周召共和也是上古美德”! 军事上,伏波军在1638年拿下浙江的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温州府以及南直隶松江府后,就暂时停止了进军,转而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上。别说全取江南,连浙江都没有全部占领,更别提“北伐四征”了。 对此,张福庆只能自我安慰:“高筑墙、广积粮是对的,养精蓄锐后,北伐中兴大宋才更有把握”! “开科举收天下士人之心”的事,张福庆倒是盼来了“公务员考试”,加上元老院浙江统治区内官吏的大规模撤换与国民学校的大规模开办,让张福庆很是欣喜“新朝气象”——作为底层读书人,张福庆对撤换旧官吏、办新学、实行“新科举”还是比较欢迎的,这无疑打破了江南“书香门第”对科举仕途的垄断,给了他这样的底层读书人更多的上升机遇。 为此,他还写了一篇文章向浙江的读书人大力宣传“新朝雅政”——“治民之策,在除革旧任官员;用人之策,在兴学校、选真才、黜冒滥、严幸进。(注2)新朝、新气象、新政、新官吏、新学、新科举,吾辈建功立业正当时……” 然而无论张福庆的文章写得有多漂亮,等到“官绅一体纳粮”与“累进税率制”的政策一出来,很多浙江读书人对“大宋新朝”的憧憬立马化为泡影! 面对绍兴府读书人“请求大宋朝廷轻徭薄赋”的请愿,更有“大宋将军”说道:“连伏波军都不怕,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了,不能再犹豫了,一定要出重拳!” …… 虽然第二次产生了“误上贼船”的想法,但此时的张福庆却连跑路的想法都不敢有了。 没办法,因为赵福庆老婆方氏的骚操作,此时赵福庆全家已经“齐齐整整”跟“髡贼”绑在了一起——方氏在听闻赵引弓是“大宋王爷”后,在未跟张福庆商量的情况下,就擅自把女儿送给赵引弓当小妾,大儿子也求赵引弓帮忙安排进了“大宋官府”当差,小儿子也在赵引弓的提议下送去临高留学了。 如果说第一次感觉自己“误上贼船”时,张福庆“下贼船”有倒霉的可能性,这次如果“下贼船”绝对会完蛋。张福庆甚至考虑派人帮自己把绍兴老家的产业全卖了,今后尽可能别回绍兴了。以防被自己的绍兴老乡戳脊梁骨,甚至背后捅一刀! 虽然很多人都说张福庆在投靠赵引弓之前是“穷秀才”,但这年头真正的穷人哪有读书的机会?张福庆其实只是相对其他读书人显得穷,实际上是一个家里有四十多亩水田的富农。 而张福庆的父亲活着的时候,家里的土地更是接近百亩。 本来像他这样的小地主家庭,应该是家里几兄弟种地,全力供养张福庆读书、考科举,就像洪秀全的两个哥哥种地供养洪秀全读书、考科举。偏偏张福庆这一代“人丁单薄”,只有三个已出嫁的姐妹,没有兄弟帮忙下田种地,加上明末的各种苛捐杂税同样非常凶残的压榨张福庆这样的小地主,结果就是光靠地租很难供养张福庆“脱产”读书、考科举,必须适当卖地以筹集所需的学费、旅费。张福庆的父亲去世后不到十年,张福庆就把父亲留给他的土地败掉了一大半。 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为了摆脱苛捐杂税,在多次考科举不中后,张福庆决定“投靠大户”。 以上,就是当年张福庆应聘赵引弓幕僚的家庭背景。 说来好笑,当年张福庆投靠赵引弓是为了找“大户”帮自己“结交”明朝“官府”,而赵引弓招聘张福庆同样是为了“结交”明朝“官府”。两者的区别是,张福庆缺乏“交际”的经济资源,而赵引弓不懂明代土著“交际”的技巧。而两者结合后,居然就达到了共同的目的,就像北京那边冷凝云元老与归化民乌开地的组合。冷凝云后来感慨,自己竟然象离不开乌开地一般了,到了北京之后对这个归化民助手简直是言听计从,问题是乌开地说得几乎没有不对的地方。(注3) 不过,在“大宋光复浙江”后,张福庆感觉赵引弓是越来越不“听话”了。 也是,现在赵引弓才是“官府”,主从易位,张福庆觉得自己应该尽快转变工作思路才是——从帮助赵引弓熟悉大明的官场规则,转变为帮助浙江读书人熟悉“大宋”的官场规则。 既然赵引弓这边已经开了“杀戒”,张福庆觉得自己再想劝赵引弓与其他首长“施仁政”,怕是行不通了。 为了自己与家人今后的平安,张福庆觉得今后应该劝赵引弓“乱世当用重典”,用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雷霆”手段“震慑屑小”。 第一,“斩草要除根”,这次参与“请愿”的人,就算不“满门抄斩”,也该全族流放海外并没收全部家产。 第二,劝赵引弓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 因为“大宋朝廷”目前在剃发的问题上是“官剃民不剃”,“大宋官民”在发型上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谁髡发谁就是髡贼的人。如果“满门抄斩”、“夷三族”都不能彻底解决“大宋朝廷”潜在的敌人,自己这种已经剃发的“髡官”很容易被某些不剃发的“刁民”暗算。如果大家都剃发了,自己再在穿着上适当伪装一下,今后起码可以比较安心的出门逛街了。如果有人拒绝剃发,那就是潜在的“谋反”势力,不如先下手为强咔嚓了! …… 张福庆一边思索着如何向赵引弓“进谏”,一边向赵引弓的办公室走去。 走到赵引弓跟前,张福庆还没来得及开口,赵引弓先开口对张福庆说道:“老张,你老婆这么着急娶儿媳妇吗?而且一定要娶女县长做儿媳妇吗?” “首长,拙荆又找您保媒了?”张福庆面露诧异之色,很快从赵引弓的话里听出了什么。其实方氏最早想娶的儿媳妇不是徐婉南,而是经常来找赵引弓汇报工作的张允幂,但赵引弓马上以“张县长已经许配人家”为借口拒绝了方氏找他做媒的要求。张福庆心想,自己家的婆娘这是又没跟自己商量,就跑来找赵引弓求娶“大宋女官”了? 赵引弓对方氏“自作主张”的为人也是有点了解的,望向张福庆的眼神充满同情,他一边将徐婉南写给他的信递给张福庆一边说道:“她跑去徐县长那边提亲了,而且态度盛气凌人。这个徐县长是另一位首长的人,不是她能提亲的对象,也不是我能随便处置的人。你还是回家劝她死了这条心吧,以后也别再随便找女干部提亲了。今天放你一天假,你先回去处理一下家事吧!”
注1:相关故事与画面请参阅本人写的临高中篇同人《阿贵正传》与念力创作的临高漫画《大阶梯事件》。 注2:张福庆的政治思想,部分参考明末大西政权丞相汪兆麟的政策,详情参阅论文《汪兆龄与大西国的失败》。 注3:详情参阅《临高启明》正文第五卷第95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