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章 康复科和棍点理筋正骨手法
视察完X光室,诸葛青云一行人来到了一楼另一侧的康复科。
由于人才和设备有限,粤北总医院和雄州医院的部门比较精干,实行大科制。雄州医院的临床科室主要有外科、内儿科(内科和儿科)、妇产科和康复科(除了康复治疗外,还有营养和精神科的职能)。医技科室有影像科、化验室、药房和供应室,行政科室有办公室、财务科、医务科和护理部。总而言之,非常类似于旧时空的乡镇卫生院。
因为元老大多身兼多职,所以就有了基准部门的说法。比如说,万鲸游的基准部门就是农委会,主要的福利待遇挂在此处。因此,当初他就没买元老公寓,而是在农委会大院里分配到了联排别墅。
诸葛青云的基准部门是临高总医院,他是康复科的主任,还担任马袅陆军医院和省港总医院的康复顾问,同时从事康复医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帝国康复事业的奠基人。
雄州医院的主任是诸葛方和诸葛兰,两人难民出身,被诸葛青云收养,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并被推荐到这里工作。两年来,虽然收到过两位学生的几次来信,但他一次也没来过现场。这次难得出差到了雄州,怎么也得来看一下。
在旧时空,康复科主要关注身体功能的恢复与提升,旨在帮助患者改善运动、神经等机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辅助管理慢性病并预防疾病复发及并发症。同时,康复科还积极介入心理康复,助力患者恢复信心,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穿越之前,“亚健康”这个观念逐步在社会上被接受。它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表现为身体无器质性病变,但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低下、身心疲惫、活力减退等症状,算是现代社会的某种“富贵病”,这和本时空的情况完全不同。
明末的劳苦大众普遍存在严重营养不良和过度劳作的问题,长期的饥饿与高强度劳作使得他们的身体机能严重受损,骨骼变形,肌肉萎缩,免疫力低下,极易感染各种疾病。许多人因缺乏必要的营养补充和休息,身体机能难以恢复,急需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以缓解身体的极度疲劳,改善健康状况,重新恢复体力和基本的劳动能力。
这就使得康复科在本时空有了更重大的意义。大量人口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康复治疗,解除困扰身体的非器质性病变,保持劳动能力,更好地为元老院服务。
康复科虽然在一楼,但装了大幅面的玻璃窗,面积足有两百多平方,中间有几根巨大的樟木柱子支撑,整体光线通透,病床和理疗设备摆放得错落有致,其间点缀着绿植。窗外还有美丽的紫薇花树和绿茵茵的草地,一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大厅里有十几位患者在做康复理疗,有军人、归化民干部和农民。他们见到元老进来,正想起身相迎。诸葛青云挥手让大家不必多礼,保持医疗秩序。
这时,诸葛青云看到有位年轻康复师正在给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农民老伯做棍点理筋,手法不太熟练,于是亲自做示范教学。诸葛青云一边示范,一边讲授要点,围了一圈医务人员聚精会神地学习。
诸葛青云是体育生,大学时获得了双学位,一个是运动康复,另一个是传统武术,擅长咏春和蔡李佛拳,以及现代散打。传统武术除了技击之外,往往还有一套独特的治伤病的疗法。除了许多人耳熟能详的金创药和药酒之外,跌打按摩手法也是必备之术。
棍点理筋是岭南蔡李佛伤科流派的一种手法,与传统按摩手法相比,它使用特制木棍器械辅助,治疗效率更高,棍点直达病所,力量集中,疗效显著,常常能立竿见影。
穿越到明末,诸葛青云感到康复医学的一大痛点,是缺少许多旧时空的先进理疗设备,不得不依赖简易器械就能完成的治疗手段,棍点理筋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推广这些技法,他不辞劳苦,每到一地,有机会就会给当地医务人员示教,让康复医学在新时空的大地上生根开花。
光阴易逝,转眼间就到了傍晚,天空泛起火红的晚霞。蓝雨欣元老的对讲机响了,原来是高博飞的电话,他说按时间算万鲸游和华镰快到了,先回主楼准备。
于是,诸葛青云和蓝雨欣就坐上公务马车,在漫天的晚霞映衬下,穿行在巨型围楼间的公路。
(注:因为姓林的元老比较多了,所以把林雨欣改为蓝雨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