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鲸游 于 2025-11-2 23:03 编辑
四十一章 小北伐
过了两天,诸葛青云即带着几十骑游骑兵先行出发。又过了一个星期,南方骑兵军和雄州国民军联合组建的营救部队才全部准备妥当。至此,离收到元老院出兵的命令已经过了20多天。
本次行动内部称为“小北伐”,作为元老院北伐光复神州之前的一个小小预演。对外的代号是“白鳍豚”行动,寓意以救回元老为主,不会重开战端。
“小北伐”指挥部的总指挥是万鲸游,副总指挥是高博飞、华镰、诸葛青云,以及正在武昌城内困守的张彪。兵力由南方骑兵军雄州分部精挑细选的1500名优秀骑兵学员,配马2500匹及马夫500名。内河水师则由雄州特别市的500名国民军及500名水手、杂役组成。这次行动不但有大量辎重,而且要横渡包括长江之类的多道江河,所以动用了10艘小发艇,以及70多艘中小型内河船。全军合计3000人,相当于一个合成旅。
雄州和大余分别是两条水道的终点。因此,雄州特别市借助香港造船厂的力量,分别在这两地各自建设了一座小型内河造船厂。两个船厂除了能造传统的木帆船,还各自组装了10艘小发艇,用作运输拖船,战时还能当战船使用。由于要把重型零件运过梅岭,送到大余船厂,特别市还派人大力整修了梅关古道。
当年,张九龄辞官返乡,见梅岭“人苦峻极”,便上疏请开新路。获旨后,他亲自踏勘,缘磴披丛,指挥民夫“斧凿星火”,两年内凿出宽近17米、长十余里的坦途,能通行马车。经过整修之后,像蒸汽机汽缸、曲轴之类的大型零件,用专门的6轮或8轮载重马车缓慢运过去。20艘小发艇组装后,香港造船厂还借调了一些员工在船厂常驻,负责维修和指导生产。
水陆两路齐头并进,过程非常顺利。指挥部有经过实地校正的江西全境高清地图,对路线进行了精确的规划。行军前,先派出骑兵先锋营进行探路,并抢先控制桥梁、渡口和关隘,方便大部队推进。
江西在明末远离战区又不受重视,导致成为一个防御真空地带,连地方团练都没多少人。对元老院这次大举北上,沿途各州县均战战兢兢,每当大军路过时,各城均紧闭城门。指挥部也不客气,让骑兵穿上胸甲,战旗烈烈绕城而走,全员高唱《博浦曲》。这样顺路闹一闹,有额外的好处:一路上收到了地方官绅主动送上的上万两银子。
这两年,山海两路都能在江西境内半公开活动,因此在行走的线路上准备了多个补给站,除了供应粮草,还供应小发艇需要的大量木柴和开水。因为补给充足,保证了将士们的战斗力。每位战士都精神抖擞,摩拳擦掌,要给大明的官绅们一点教训。
当骑兵们浩浩荡荡地从赣州浮桥上行进的时候,万鲸游望着巍峨的城墙,对华镰说:“赣州城砖用铁汁加固,而且三面环水,高厚墙垣多重瓮城,易守难攻,故有‘铁赣州’之称。明末何腾蛟手握重兵却守不住此城,实在令人扼腕!”
华镰也感慨说:“君昏臣庸,难怪金庸老爷子说:‘明朝不亡,断无天理!’。所幸,本时空神州将由我们拯救,天下万民将得到新生!”
万鲸游和华镰轮流指挥骑兵军,累了就到高博飞的指挥船上休息。这艘由小发艇拖动的帆船样式传统,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实质上是用钢板加固了重要部位,并配备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设施。首先,船上有一套完备的电力系统,由一组钟氏铅酸蓄电池供电,可以通过船上自带的两套小型风力发电机充电,也可以从一艘带发电机的小发艇上拉线充电。有了稳定的供电,不但能供应白炽灯泡的照明,还可以供发电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船的空间不大,但仍为三位元老各自准备了几平方米的个人舱室,有床和办公桌,可以在里面办公。最重要的是,船上配备了用汽油驱动的舷外机,紧急时刻可开动舷外机快速逃离战场。
大军北上,牵动着元老院的心。同时,“小北伐”行动也为后世的帝国史学界留下了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上给予高度评价:“小北伐”是帝国统一神州的一场预演。在这场战役中,将士们获得了作战经验和赫赫军功,证明了帝国兵团也有能征善战的骑兵,为日后统一神州的大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是,南方骑兵军和雄州特别市不但因“小北伐”而青史留名,华中站也因为这场行动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寥寥几笔。原本,华中站发展就不顺利,先是由于身处内陆,早早就失去了元老院的重视。最后又险些被龙神会一锅端,被迫撤站,成为了又一“元老院之耻”,因此对它的记载就很少,远远不能和其他几个驻外站点相提并论。然而,正因为营救华中站众元老是“小北伐”的目的,华中站的历史才得以记录下来,没有湮灭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