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oho100 于 2021-2-8 18:11 编辑
第17章 穷人的食物:种植茨菇 茨菇是移民种下的第一种植物,道理很简单,淀粉。大米、马铃薯、山芋、茨菇等都书富含淀粉的植物,而能解饱的只有淀粉。淀粉会在人体内缓慢的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变成人体所需的能量。而且湄公河三角洲,到处是沼泽,茨菇是多年生沼泽草本植物。要想增加产量,必须要抓田间管理和育苗,没人管理的话,收获就很小。 李木勺主抓的一项工作,就是对移民进行分类管理。移民必须要登记自己的职业、技能、是否识字等内容。古代是没有统计的,但元老院穿越到晚明后,对统计极为痴迷。筛选的结果令人失望。识字率不到2%,基本上都是佃农,也有部分乞丐等无业游民。李木勺从中筛选了一部分有务农经验的农民,帮着自己一起种茨菇。 茨菇,原产我国东南部, 性喜温暖湿润及富合有机质的肥沃土壤;生长期长, 要求通风透光, 不耐霜冻, 生育周期200~210天, 冬季地上部枯死, 以球茎在土中越冬。第一批带来的茨菇,被装在通风透气的竹筐里,上面用湿润的草皮覆盖。等船到芹苴后,部分茨菇已经开始发芽了。选定一块沼泽地,清理了茅草后,李木勺指导农民,把茨菇插入泥土2厘米,顶芽朝上,水深保持在30厘米左右,茨菇会自己生根发芽。待到11月份,茨菇上半部分彻底枯萎后,可以挖出食用。如果不挖,转年可以自行发芽继续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