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8-4 21: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述祖淳安当官记。
第93节。
何如宾和杨栋梁在前方打的如火如荼,淳安这边则是风平浪静。除了战前准备加上迎来送往各种人物忙乱的一阵外,海述祖在淳安的工作也不是很繁重,业余时间则都投入到研究先祖海瑞上了。复社的人劝他读读四书五经和大明律,无奈自己是真读不下去,干脆放弃了。不读了,这辈子都不读了。海述祖很清楚自己能发迹靠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先祖海瑞这块牌子,虽然搞不清楚为啥元老们这么喜欢海瑞。但要好好利用这一点是没错的。淳安是先祖海瑞发迹的地方,当地留下了很多关于海瑞的传说。海述祖发现了这么个宝藏,就派专人到处收集海瑞的事迹,并悬赏寻找了解当年内情的人讲述当年的事情经过。田多福也终于找到一个能讨好海述祖的差事,不仅献上自己家所有的记录和自己收集的东西,上蹿下跳帮忙海述祖收集资料的不亦乐乎。
海述祖将收集来的资料亲自整理编订成册。海瑞每天读着先祖的事迹,逐渐勾勒出从中央到地方,当年清流和严党斗争的基本情况,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海学家”。在杭州请示赵引弓,在完璧书坊自费出版图书,画本和小册子。并指示在临高和广州海家族人利用新的出版网络,大力宣称海瑞的光辉事迹。
海述祖尤其推崇胡宗宪的一句话:你能震动朝廷,那是因为朝廷里有人想震动朝廷,否则你一个小县令能震动谁啊? 这让海述祖充分的认识到要想办成事,一定要朝中有人。澳宋的朝中就是元老。为此海述祖指示临高的海家和族人,要跟元老和元老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借鉴姜结实的情报工作方法,元老院和元老们有什么动向都要向海述祖报告。好在无论是用起威还是运输船,临高,广州和淳安的信件传递都是很方便的。这也让海述祖身在淳安,但有能力了解临高和广州的动向。前线打成什么样,海述祖反倒不怎么关心。杜雯的一封信,也证实了海述祖的看法。
一条运输船缓缓的行驶在在新安江上,船头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女子看着两岸的景色:原来这就是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近郊。
快到淳安码头了,等下靠码头的时候船停不稳,姑娘要当心不要摔到,还是进舱里来吧。运输船的船长对着女子喊了一声。
多谢船长,不碍事的。
逐渐接近的淳安码头上,王兆敏已经早早的在等了。
女子看到两岸往来的船舶如织,岸上人群安静如常,一派江南水乡风景,完全不像是被战火波及的样子。船靠岸后,女子跳到栈桥上,王兆敏赶紧迎上前去:刀主任是吧,我是淳安县委秘书王兆敏,欢迎来到淳安。
我是刀白凤,德隆银行派我来淳安开展业务,以后还要靠王秘书多多支持。随后递上德隆开出的带有元老院标记的标准介绍信。
女子习惯的伸出手去想跟跟王兆敏握手,随后想想好像不对,又缩了回来改行拜礼。王兆敏开始楞了一下,随后明白了怎么回事:刀主任多虑了,这个地方不用这么谨慎。府邸已经安排好了,刀主任先休息一下,海委员已经设下晚宴,为刀主任接风。
新到淳安的女子姓刀,但本名并不是叫刀白凤。刀白凤是进入德隆工作时现场面试的元老给取的。其实元老也不是给女子取名字,只是面试时候听说这个女子姓刀,脱口而出“那应该叫刀白凤啊”。
由于在临高有些投靠的归化民有些名字粗俗不堪,有些要跟元老的姓,有些是为了表忠心要元老赐名的,元老就经常给这些人现场命名改名。登记的人以为元老说要叫“刀白凤”,就以为要给这个女子改名字,就把名字登记成刀白凤了。这位被命名为刀白凤的女子开始也不知道登记的人是干嘛的,更不知道在临高系统里自己的名字被改了。被点名叫刀白凤的时候还不知道是叫自己。后来搞清楚了还没来得及改回真名,就惊奇的发现:另一个元老听说她姓刀,也不约而同的叫她“刀白凤”,所有的归化民工作人员也跟着这么叫。想想这个名字倒也不难听,新名字也算代表了在澳宋治下广州的新生活,就用了这个名字。
刀白凤出生在云南,父亲是汉化的当地傣族土司家族的儿子,云南刀氏从“召”字而来,“召”在傣语中是“主人”之意。母亲是明朝派到云南任职的科举流官的女儿。后来牵扯进朝局斗争被罢官就地流放,变成当地少见的有功名的士绅。加上父亲家族势力尚在,还保持了一个很高的生活水平。由于在家里是独生女,父母只能把学问教给了刀白凤。但刀白凤不能考取功名,也没按靠举人秀才那种标准严格要求。结果就是刀白凤读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杂书,尤其是广东的“髡贼”传过来的一些小册子,非常好玩。
按照一般的剧情发展,刀白凤会嫁给一个当地官宦或者汉化土司家的儿子,相夫教子,生儿育女。但一场叛乱导致刀白凤的父亲身亡,母亲也在变乱中走散。刀白凤东躲西藏,找家人一是根本没方向,二是再待在原地可能被乱兵杀掉,等明朝回来?明军自己就是乱兵。无处可去的时候,想起了“髡贼”的小册子所描绘的“澳宋新世界”。长时间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眼见手上的钱快没了,干脆女扮男装一路走元老院控制区走,总算有个方向。等安顿下来有了能力再回来找家人。另外元老院为了搜罗人口在很多地区布置了接应人员有一定的引导。到达澳宋控制区后,由于看过小册子知道起威,最后搭上起威的船抵达广州。
广州对新来的归化民有宣导工作,刀白凤按着宣导去找工作。找了几个发现都不太适合,工厂做工,那真是要苦力而且有一定的伤亡概率。考公务员,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店铺里的店员则要求会粤语和普通话,这两样自己都不怎么行。终于发现自己能去的只有所谓的“德隆银行”。不过德隆银行由于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吸引的应聘者也最多。在德隆招聘会上,刀白凤由于出身官宦豪族世家,在一众身无分文,状如乞丐的新投归化民中非常显眼。负责招聘的归化民干部发现她读书识字,读过临高的小册子认识阿拉伯数字,对四书五经却不是很熟悉,说明“中儒学的毒不深“。就给招进德隆工作了。
在德隆清远培训班经过短暂培训后安排到德隆珠江支行做柜员,虽然这个支行位于广州最繁华地区,按照元老的说法是广州”西必地“,但刀白凤的工作并不顺利,因为她不会粤语,普通话也不太行,跟客户沟通办业务很慢。
经过一年多艰难的学习适应期后,刀白凤迎来了转机,芳草地每年会举行毕业招聘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由于芳草地毕业生是元老院最正统的科班,且毕业生数量有限,是各个口人才争夺战的主要战场。德隆银行在广州市各支行抽调形象气质好吃苦耐劳的员工去招聘团队帮忙。刀白凤的主管归化民主任觉得刀白凤的气质形象都很出众,就给刀白凤报了名参加。招聘会持续10天,刀白凤细致耐心完成的很好。因为傣族还没有明朝那么严格的礼法,傣族女性不会像明朝大户人家的小姐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刀白凤的家庭在两族之间,会勇敢很多。
倒数第二天德隆银行行长严茗来视察招聘工作时注意到了刀白凤。发现她待人接物落落大方,颇有现代人女子风范。问了现场的招聘主任知道是珠江支行的柜员,于是说了一句:“小刀这么能干,学历好看形象又好,做柜员可惜啦,不如调去你们招聘,去芳草地宣讲的时候也能多招点男生回来”。
刀白凤从此一步登天,进入了德隆人人羡慕的人力资源部。德隆的人力资源部之所以人人羡慕,是因为它更像旧时空的组织部。这里有个名不符实的问题。在德隆工作的元老是归元老院组织部管,虽然叫组织部,但更像是旧时空的人力资源部。因为这个组织部什么也决定不了。元老们跑官要官要么在南海咖啡厅搞串联,要么去找周围这种项目负责人出馊主意抱大腿,要么搞提案申请元老院批准。大佬们准了,元老院组织部只能签字盖章。而德隆的人力资源部管的是在德隆工作的归化民,归化民的素质也就那样,而且有个差不多的人用就不错了,和岗位是否适配就没法考虑了,而且元老经常给归化民随意安排工作,之后由德隆的人力资源部跟进安排。外人也不知道某个人去什么岗位是不是元老指定的。这样德隆的人力资源部实际掌握了人员和岗位分配的权力,各部门要想加人只能去求人力资源部,加上干部考察提拔的权力,甚至薪酬的调整。德隆内部人称“德隆第一部”,说是“号令一出,莫敢不从”
收复绩溪的消息很快就在南京传开了,南京兵部首先抢着写了一份报捷的奏章送到了北京。何如宾倒是不着急,反正沈炼在这里,事实如何皇上和司礼监就都知道。何如宾盘算的是如何把绩溪也变成自己的地盘,有兵有地盘才有东山再起的资本。现在何如宾部已经有1800人了,还有叶守忠的500人的编制在自己指挥之下,只是实际上只剩下100多号,另有淳安县的500名民兵在战时归自己指挥。如果是守卫炮场,这人数明显多了。只要跟流寇的战斗结束,那么淳安县的500名民兵会解散,也许会有一些回归淳安县指挥。叶守忠的500个编制会被南京兵部要回去,自己新招的300人应该是能保住的。要想将编制保留在自己手里,唯一的理由就只有防止流寇,毕竟之前的事实已经证明围剿流寇是没法指望南京兵部的。所以以后的选择很明显:维持战事,但又不能真打,因为真打的话要钱,而不真打复社是不会继续出钱。结论就是维持表面的战事。
打定主意后。何如宾先让对手里的战俘搞了一轮甄别,释放了一批老弱病残和不愿意在淳安做工的人,其中包括许多还忠于活曹操的人,并且每人发5斤粮食。甚至有人这些人员带路,带着粮食去了祁门。这些人和粮食帮助活曹操在祁门稳住了局面。甚至有余力到绩溪搞几次抢劫,这样战事在表面上还在继续
复社这边由于方以智带回的消息早知道会收复绩溪,所以复社一些有财力的地主趁机低价向逃到杭州的绩溪地主收购了田地。还有事先跟何如宾约定好的要“讨回”一些田地。现在复社形成的意见是新任绩溪县令和胥吏都要是自己人,以便保护田产转移工作顺利进行。之后是不是要按照淳安的样子在绩溪也能开办工坊赚钱。
还有个问题是流寇走后还会不会回来?绩溪的守备谁来负责,何如宾的心思复社大概能猜到,所以复社的意见是还是何如宾部来防守。跟南京兵部打过口水战后的结果是绩溪暂时由叶守忠部驻守。叶守忠部暂时还是归何如宾节制。如果内阁有旨意再做打算。何如宾部主力回到淳安驻地。由于原叶守忠部剩下的人已经不足百人,所以驻守淳安的叶守忠部实际组成是原叶守忠残部100人,杨栋梁带领的自己心腹和从战俘营里筛选出来的100人,柳莲儿带领的民兵100人,最后是邹志顺带领的步兵200人。
这个安排是何如宾综合考虑了各方的诉求做出的。
邹志顺的200人是新选拔出来准备扩充步枪队的人选。何如宾考虑到以后要向澳宋购买更多的步枪,所以先选拔了200人先进行步枪射击训练。原步枪队的200人已经跟随邹志安回到淳安县驻地了,留下了50支步枪给预备步枪队做训练用。这是何如宾用来控制绩溪的主力。
柳莲儿带领的民兵开始是从淳安县调来的,实际战事结束以后按说民兵是要解散的,实际上大部分民兵确实解散了。王兆敏曾劝说何如宾“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事,建议保留部分民兵。”何如宾当然知道这是海述祖的意思,海述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也就在绩溪驻军中放了100名淳安的基干民兵。柳莲儿留在绩溪负责训练预备步枪队和民兵。
杨栋梁那100人是杨栋梁自己的人,放在这里主要是为了跟还在祁门活曹操打交道,虽然现在已经成了各为其主,但两个人的关系还没掰。
绩溪驻军的统领名义上是叶守忠,这是给南京兵部和朝廷的交代,实际上叶守忠能管的顶多也就自己那100人。叶守忠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自己这100号人战斗力最差。如果流寇回师围攻绩溪,自己孤悬在这里估计只有殉国这一条路可走。现在编制都被何如宾换成其他人占住了,自己实际被架空了。只能等待时机看看如何再扳回来。虽然剩下的400人肯定不会听他的,但应该也不太会管他,自己驻扎在这里也许可以想办法捞点。
沈炼搞清楚何如宾对绩溪驻军的安排后马上意识到绩溪成了各方争夺的目标,以后肯定别想消停了。用民兵和杨栋梁部刀术教头的名义将丁修安排进绩溪驻军。各方都知道这是沈炼要安插眼线,拦也拦不住,好在下面的杨栋梁和柳莲儿也支持,于是就都同意了。
淳安这边希望把手伸进绩溪,王兆敏希望通过派遣胥吏的方式实际把持绩溪的县政,姜结实则希望在绩溪建立情报网,控制绩溪的治安。海述祖也有意让天地会进驻绩溪获取更多的粮食,战事结束后元老院开始要求淳安县制定以后定期提供粮食的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