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临高密令 17世纪40年代,距离原时空的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制造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还有30年左右,但蒸汽机的轰鸣声已经在海南岛上激荡。在稍北的华东地区,局势将因这场提前到来的工业革命而悄然改变。那时的中国,尚处于封建经济的压迫之下,社会动荡不断,战乱余波未平。明廷的威权正在腐化,农民起义与地方豪强的割据形成了威胁。而在这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澳宋元老院的蒸汽机和纺织技术正如同神秘的力量,席卷着亚洲沿海,改变着当地的风貌。 澳宋的“酱油元老”张修远,被派往华东地区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杭州至上海一代建立一座蒸汽驱动的丝袜厂。澳宋政府深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纺织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一旦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便能占据未来全球市场的重要位置。 张修远并非一个盲目听命的殖民代表,他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看清了背后的隐秘战略——澳宋试图通过工业化手段渗透并掌控明廷的经济命脉。那时的明廷经济依然依赖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而临高的澳宋则以其现代化的工业模式,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之一。张修远的使命,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工厂,更是要以工业化的力量推动这一地区的转型。 临高密令,是这场风暴的开端。张修远站在华东地区的地图前,仔细分析着当地的情况。这片土地上,杭州市的丝绸产业已有多年历史,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但由于传统的手工业方式,生产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如何在这里建立起一座与现代工业接轨的丝袜厂,成为了张修远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会议室内,张修远的脸色沉静,手中握着一份密令。这份文件来自元老院,它指示他,必须尽快将一项新的工业项目引入杭州,搭建一座以蒸汽驱动的织机为核心的生产线。此次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不仅要面对当地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还要解决技术本土化、劳资矛盾和文化冲突等一系列难题。 “张元老,”一位同僚低声说道,“你可知道,这份任务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张修远深吸了一口气,目光穿越窗外的细雨,落在远方的群山上。“是的,”他缓缓回应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业项目,它涉及到整个华东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影响到澳宋在东方的战略布局。” 同僚叹了口气,“我们知道,这项任务是一次冒险。地方士绅强大,杭州的纺织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他们会如何看待我们的技术?” 张修远沉默片刻,“文化冲突是必然的,但只要我们的技术能够打破他们的固有观念,打破现有的生产模式,最终,工人和政府都会感受到工业化带来的好处。” 会稽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长江下游,水路便利,交通四通八达。这里的蚕丝和棉花种植条件也较为优越,为蒸汽化纺织厂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物资基础。张修远从未对这片土地失去过信心,尽管他深知,文化的冲突和技术的难题,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他翻开密令的最后一页,里面列出了本次任务的具体目标:借助蒸汽技术,借鉴埃及阿里王朝的纺织经验,推动杭州乃至华东地区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密令中提到,尽管澳宋政府会提供一切帮助,但地方政府的配合仍然至关重要,若无法得到当地官员的支持,这项任务将无法顺利进行。 “临高的命令很清楚,我们要通过这个项目打开市场,推动杭州乃至整个华东的工业化进程。”张修远再次低声说道。 在杭州的工厂建立计划上,张修远有着自己的设想。第一步是引进元老院的蒸汽机,但仅仅依赖蒸汽机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与元老院蒸汽技术结合的,是源自埃及的纺织技术,以及来自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的木制缫丝机技术。通过这些混搭的技术,张修远希望能够克服当地的生产力瓶颈,让杭州的纺织业在蒸汽的助推下焕发新的生机。 然而,他也知道,这样的技术移植并非易事。当地的工人习惯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且在文化上,他们对于外来技术有着天然的排斥。更为严重的是,当地的劳工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杭州的工人习惯了“任务导向”的工作方式,严格的工时管理和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引发不少冲突。 尽管如此,张修远并未退缩。他相信,技术本土化是一条必经之路,正如澳宋在雷州与广州的成功经验一样,技术只有在与本地环境相结合时,才能真正释放出它的潜力。 “我愿意承担这项任务,”张修远坚决地说,“即使前方有万重山,我也要为澳宋的工业化事业打下第一块基石。” 临高密令中的内容,似乎是对他勇气的最大考验,但张修远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知道,杭州的未来,正等待着一场技术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正是由他亲手点燃的。 随着任务的确定,张修远立刻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他与澳宋的殖民贸易部展开紧密合作,协调了设备的采购与技术移植的方案。同时,他还派遣了数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前往会稽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技术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 然而,张修远并未忘记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如何确保当地政府的支持。他知道,杭州作为一座重要的丝绸之府,地方官员对于外来技术的引进存在诸多疑虑。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这项计划很可能会陷入僵局。因此,张修远决定亲自前往杭州,与地方政府和丝绸商会的代表进行谈判,争取他们的支持。 张修远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然而,他并不惧怕。在临高密令的召唤下,他将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而他的名字,也将在会稽地区,甚至在整个华东,留下浓重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