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高启明》同人作品《标准村》版权归《临高启明》版权方和同人作者所有; 为方便阅读,WIKI编辑仅进行必要的区分章节。
标准村作者ID北朝论坛
winter_z同人重要信息地点
基层,村庄涉及方面
规划转正状态
已转正发布帖北朝原帖
标准村同人写作情况完结情况
完结首次发布
2013-4-7最近更新
2013-4-10字数统计 (千字)
1.9
出于吹牛的要求,在这里发送标准村的设定。
这个设定在今天的世界来说是邪恶的,不人道的,不过请大家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千万别往细处想
标准村——光明教-德隆体系的设定,是为了圈禁农民在固有土地上,尽量的减少其移动的机会。所以,村内必须具备足够的再生产资源,村庄建筑必须具备一定防御性(在东汉时期,村庄并非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当时的人们大多生活在独门独院里,类似今天的米国农场主)。但重要的是,这些村庄建筑必须无法抵抗光明教陆军小队(排)的进攻。
耕作村
村的建筑和耕地,大小为1350m*1350m
分为9*9共81个150m*150m的格子(含小路等等)。其中耕地分两部分,分别各有38个格子,每个格子里面约有2.2公顷土地,由村里的38户居民进行轮作(公平的分配的话,每家都应该有较远和较近的各一块地),一块种植粮食,另一块种植畜牧作物或青肥。
村庄本体在正中央,占用一个格子的空间。
实际上,是4排建筑物围起来的一个正方形。每侧墙像客家围楼一样同时也是村民住所,安排10户居民。有一条边的墙中间安排大门和村公所(神龛),占用约两户的位置
每个角有向外突出的角楼,主要起公共储存、瞭望、防御的作用。围起来的空场当然是水井谷场等所在。
那么稍微计算一下可以知道,还有4块地去哪里了?这个就是安排村庄连接大路的路面,两侧安排铁匠铺子等等不适合放在村庄中的公共建筑(但这些不在战时保护之下)。
村庄的周边一般还应安排适当大小的山林,以便村庄取得燃料和种植经济作物所用。
海盗 回帖评论:
我觉得可以建造“圈屋”类似于土楼或者阎老西建的驻军炮楼。
总高3层或者2层,层高2.1-2.5米,底座选在高地/台地上,边缘挖下去1-2米,总高就有6-10米,一楼窗户高3-4米,可以作为射击孔,楼上的窗户可以大一点,一层窗户以下拍土,有条件的覆砖石可以挡子弹或轻炮。
四面封闭,每面有一个角形突出,上面可以架一个3-4磅炮或者打字机,当然平时并不配备。
每面长度30-40米,分为6-8间房间,住人,向内的一面设楼道和楼梯,中间有个小空场。
每个圈屋有50-100个房间,可以住200-500人,一楼有公共厕所、水井、地窖,一二楼都有公共厨房。
小村只要修一个圈屋就可以,大村4个一组,间距10-20米作为道路,顶上用索桥或者吊桥或者飞索连接,便于人员转移,
村民们
在足够平均的情况下,这个村庄里的居民应该符合60岁以下,每个年龄的男女都各有1-1.5个的情况,共计150人左右(根据现代加拿大那帮清教徒的安排,超过200人即应该分村——因村内事务已经难以协调了)。
在稳定的环境下,当然人口是逐渐增多的——在临高的体系下,这些多余的人员应该被运至元老院所安排的新区或工厂里面。至于神教体系,那就还是不提了吧。
150人是平均指标,有浮动的
38户是建筑规范,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不卖国家宋子文 评论:
文总,标准村的人口计量单位前后不统一啊,前面设计耕地和房屋的时候用的是户数,到最后总人口就变成人数了。我觉得还是用户数比较合适,规定一户的标准为:带着未成年孩子的夫妻、带着未成年孩子的单亲家庭、没有孩子(或孩子都已成年)的夫妻、单身。
另外,村庄要塞化在边疆地和长期开展治安战地区有必要,济州岛这种一两年里就完全会在元老院治下的地方真的有必要村庄要塞化么?这样搞人力物力成本很大的
winter_z :
150人包括男女老少。
即使是岛屿,也需要有一定的防御,这正是减少日常维持费的方法
海盗 评论:
文总,标准村的人口计量单位前后不统一啊,前面设计耕地和房屋的时候用的是户数,到最后总人口就变成人数了 ...
文总的核心就是每个村150个成年人,这个是一个人能保持交往的最大数,150个成年人以内的村子所有人都很熟,就不会闹出第二级结构——比如宗族来,顶多一村一个宗族,同时没有二级结构也就没有跨结构的统治者,大体上就是无害的社区自治。
winter_z :
我没说成人
knower 评论:
文总的核心就是每个村150个成年人,这个是一个人能保持交往的最大数,150个成年人以内的村子所有人都很熟 ...
38户150个成年人,平均每户4人了,太多了吧,应该鼓励分家,每户2.5个成年人左右(1户生6个孩子,3男3女,成年后3男分为3家,娶3妻,3女外嫁,父母随其中1个儿子居住,共3家8个成年人,平均每户2.67个成年人)
winter_z :
不是成人。过多的成人就要离开村子了
畜牧村、经济作物村
其实神教体系的畜牧村是不负责生产粮食的。因为那是高度分工化的。他们的食物是由铁路补给的。
但临高体系可以考虑减小村民耕地,增加山林(草场)地。
关于建筑的大小
这样大的村庄(每边150米),主要指的是村庄占用整体布局的格子大小。实际上考虑到护城河等设施,村庄是更加小些的。这种村子,主要用于生产而不是防御,所以必须在中心配备打谷场等——其实也是为路过的神教/伏波军休息所用。
在具备粮食库存和火枪的情况下,这种村庄几乎可以无限制的抵抗冷兵器游匪的攻击(村内场可以暂时种植)。在进驻了一个营队(最多)的近代化部队后,这个村庄就是任何土著势力均无法拔除的堡垒(如果他们居然没被这个营击溃的话)
至于厕所在哪里、对外的窗户该多大等等,我就不必细说了。
标准村的目的
首先,标准村主要是应对光明教体型的超稳定模型,不是完全针对临高体系的
其次,即使在临高体系下,标准村的状况不正是对绝大多数土著的号召么?更不必说每个标准村每年都能提供数吨粮食和一两名输出人员,解决退役人员的去处,还能充当沿途的驿站、控制相当大地块。砸烂宗族的作用就更不要说了:再大的宗族就是这150人嘛。一段时间后村里有话事权的肯定是退役伏波军人或老工人。
另外多个标准村合理拉开间距的话,可以让当地完全处于控制下。稍大的非体系内土著团体均无法通过和生存。而即使在没有铁路的支持下,通过一连串间距2-3公里的标准村,可以每小时一个陆军连队和明天4个营的速度调集部队,并能确保士兵充分体力和补给
标准村不需要自由市集
每个标准村应该有一份上级发的目录(要用公粮抵扣印刷分发费用的),里面列举可提供的各种工业品。村民可以攒钱(用村子的各种作物、牲畜、手工艺品换点券)定时提交订单。
这样,大多数原本毫无消费力的底层土著,一下子就变成工业品消费者和材料提供者,彻底融入在临高体系内
并且明确的形成一种大院人士的心态,和其他土著就再也不一样了
沿某种交通道线状延伸的标准村网络(5-10层几十公里宽),可以割断甚至包围有些帝国呢。举例,沿长江两岸的标准村足可以切断明帝国
另外,"可以用农产品而不是白银轻易交换临高货",想想!标准村点券就是外汇券
地块示意图
蛇语者 回帖:
照你说的,这样基本上平衡了,不过算法变成了每户在亮绿和暗绿各选一块地,两块地数字的合必须是39。
标准村地块示意图
winter_z 回复
大致就是这样子了。
附注:德隆标准村
每个德隆系/光明神教标准村占地5.0625平方公里(2.25km*2.25km)
其中位于一角的1.8225平方公里为开垦地(1.35km*1.35km),其余为村属山林
开垦地被分为81个方格,每个方格150m*150m
最中心的一个方格作为居住区,这个方格通往外界的四个方格作为道路、畜栏、特殊经济作物种植等等用途。剩下的76块地种植主要农作物,每年只种植一半的地块,丢空地块用于种植苜蓿等肥田植物。
居住区由12.5m宽的建筑物围起来。建筑物的标准为钢筋水泥结构,外侧嵌以条石(临高启明现在的条件尚不足以达到此种要求)。墙体并不是这么厚,实际上是空心的,用于住人。一般高三层,每间住房的建筑宽度(含墙体)也是12.5m。共计44间分格,四角为角堡(略向外突出),用于储存作战用物资和村里的公用器械,一间为神殿,还有一间的位置作为大门使用(这两者的二楼以上也是村公用)。被这些建筑围起来的部分,则作为水井、晒谷场、训练场等等用途。
共居住38户约150人(现代北美的清教徒团体确定的最佳村庄人数,超过这个的话村内摩擦事件就会急剧增加)。每个住户内,可用面积超过300平米(两层楼,不含战时会被用于作战的第三层以上结构),可大量储存粮食等物资。
每户大约4人(这里面还包含小孩老人妇女),要耕种每块达30亩以上的地块,已经够辛苦,这里是已经考虑到了穿越技术的应用。所以,再加上同样大小的休耕地块和更大的山林地,这个村子一般不可能发生饥荒,而且应该相当富裕才对。
居住区的这种建筑结合棱堡和客家围楼的特点,即使在20世纪前半叶,也不是普通的土匪能攻破的(甚至日军的小队级别武装都无法迅速攻破)。
但拥有轻便的重炮、爆炸燃烧弹和化学武器的穿越军可以轻松击破这种村落。故此不存在土著利用这种技术来反对穿越军的可能。
山林是必要的。山林可以允许各种野生动植物流动,保证生态;且,村中需要的一些东西也必须从山林中取得,如必要的野果、柴禾等。村民也可以种植一些水果类作物,但我不认为他们还能有多少余力了。
当然村用燃料,还是应以沼气为主,免得过分破坏山林。且,沼气池里的
一切以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但这个自给自足有限制:即这个村子其实是必须靠常常输入的穿越物资来维持的。例如高效的农具、食盐、药品等等。他们可以上缴多余的农产品作为交换。
另,如果是矿区等等地区,这种结构的建筑其实是不需要的。那里最多也只需要存在上述的居住区而已。
穿越集团应给予每个村子数本可以换购物资的清单,清单应图文并茂,并指定各类物品的价格。至少在穿越者控制区内,不应发生工业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这些物资,除了之前已经提过的以外,例如缝衣针、布料等等等等,包含的范围一定要全,但型号可以尽量单纯:如缝衣针可以只有一个大小的。
这个清单,如村民使用时有所损坏,则也应该可以购买的到。清单里的东西,应该是通过巡回商队直接送到村子里(并顺便收回各类物资、税项甚至信件等)。而且村民可以在商队到达时订购下次的货品(必须尽量鼓励这种做法,因为可以让工业部门有计划的进行生产)。所以,这个商队经过任何一座村庄的时间不应超过半年。
在小职员穿越记里面,这个做法是为了限制发展。但对应临高启明,这种做法只是避免浪费,增加工业效率——穿越者在头100年内是无法满足整个世界对于工业品的需求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是所有的地形都可以有一大片空地可以规划把?
是不是一个大概的原则,
多大的田,其中一半轮作,多大的山林,居住区的设计等等。
我觉得标准村的设计不仅仅考虑实用性,也要考虑精神层面的因素,
比如,日本这样的国家,就可以培养出狂热和忠诚的臣民。
你想要什么样的臣民?也是设计方面的一个重要考虑
比如,考虑到人口有限和资源丰富,应该增加集体主义的因素。
A:集中布置厨房、厕所、浴室、牛马棚和沼气池。
这不仅仅可以节省建设成本,也可以节省运行成本和人力开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大家想想文 革中洗脑和意识形态。
我的建议是:
方形的基本结构,在其中的一边,集中布置 公共厨房、公共厕所、公共浴室、仓库、牲畜棚;
在内部设置水井、人力压水设备和高位水箱,在外部设置沼气池。
这一边上开唯一的大门供进出,内部各层用回廊互相连接,大门两边的一层,一边作为仓库、一边作为牲畜棚。减少搬运的工作量,也减少牲畜对内部的污染。
二楼依次布置公共厨房、公共餐厅、公共浴室、公共厕所。集中布置高位水箱和上下水和沼气管道。虽然是公共厨房,但是主副食品、餐具每家有独立的柜子保管。
有内部的水井压水,或提水到高位水箱。 由高位水箱给厨房、浴室、厕所供水。
厨房的下水,供给牲畜饮用,泔水也可以直接喂养牲畜。
浴室的下水可以给牲畜洗澡、冲洗牲畜棚。保持牲畜棚的卫生。
厕所和牲畜棚的冲洗下水,通过管道进入沼气池。
沼气池的沼气由管道供给给公共厨房。
这样,极大的减少了需要金属、橡胶材料的上下水、沼气管道的数量,有利于集中建设。也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减少头脑发热的冲动个人形成。
其他区域布置上下楼,4室一厅,200㎡左右的房间,足够用了。
另外,天井中间需要设置独立的神庙或小礼堂,以及强调仪式性的程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