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本文改编自空中浩劫,借用了该纪录片的描述口气和其中的梗,由于缺乏飞艇资料,本人对正文的事故产生可能性抱有任何分析(就是假的能不能发生我也不知道)
1750年6月1日 临高电视台 1640年5月4日,海南临高飞艇机场,第一架正式投入使用的三叉戟级飞艇即将起飞。这次首航意义重大,除了国务卿马千属亲自乘坐外,在飞艇指挥塔内,有数十名元老观看这次首飞表演。 而机场外,聚集了密密麻麻上千名归化民,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逐渐熟悉了轰鸣的机器和发出巨响的蒸汽机,并为澳宋的工业注入血液和力量。然而,当这个上百米长,15米高的庞然大物冲天而起时,工人们都被它的巨大震惊了,没有人觉得它能飞起来。 在过去5年时间里,澳宋技术研究与统筹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技统会)组织了数以千记的工人和上百名元老参与了它的设计制造,现在,是它翱翔天际的时候了。 负责这次飞行任务的是两位经验丰富的归化民付拉格和王追击,机长付拉格是澳宋生产的第一架滑翔机的试飞员,而在这之后,他被送往临高飞行学院学习流体力学和气动相关理论并接受了飞艇操作的相关训练,在这次飞行任务之前,他已经驾驶三叉戟级飞艇超过30架次。他也是15位飞艇试飞员中唯一活下来的一位。副机长王追击是临高飞行学院的第一批学员,他同样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并跟随飞艇飞行了10架次。 这次首航乘客的除了国务卿,还有参与拍摄的新闻社的2位工作人员以及2名负责保卫首长安全的士兵。(此时配上机长副机长欢迎乘客进入吊舱的画面) 早上10点,总指挥文德嗣元老亲自在指挥塔发出命令:三叉戟256号航班,你被获准起飞了。 机长回应:“我们已获准起飞” 视角回到舱内 “螺旋桨压力”,“正常” “发动机推力”,“预位” “尾翼,左,右,正常“ “艇囊放气设备,预位“ 。。。(这里查不到飞艇检查单,只查到了起飞要检查什么) “起飞前检查完毕。“ 早上10点,机长付拉格拉动了发动机启动手柄,巨大的螺旋桨开始旋转,越转越快,地面人员砍断了牵住飞艇的绳子,飞艇机头向上开始平稳爬升。 但当飞艇刚刚离开机场1000米爬升到2000英尺时,意外发生了,轰的一声巨响,飞艇发生爆炸,并迅速失控,飞艇向下俯冲,飞艇撕拉的断成了两截,随着轰隆的一声巨响,飞艇坠毁在了地面。 指挥塔迅速启动紧急预案,消防员奔向事故现场,尽管火势很大,但消防员仍然迅速扑灭了火焰并搜寻幸存者,但遗憾的是,无人生还。 这件事情震惊了整个元老院,这是19年来第一次出现元老死亡的事故,元老们发声要求彻查此事故。 早在1636年滑翔机试飞时,便已经成立了技统会牵头,数十名元老参与,王洛宾元老亲自担任调查委员会委员长的澳宋航空调查委员会。 可是令人疑问的是,这艘庞然大物为何会坠毁? 三叉戟级飞艇直径为11.73米, 长127米, 用防水布组成17个气襄, 总容积11,300立方米, 可获升力13, 000千克。它由1638年研制成功的2台墨子2号小型蒸汽机推动,最大速度25km/h,而这架坠毁的飞艇生产于1639年7月,已经进行了30次实验飞行,期间多名元老登艇参与搜集实验数据,并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为何这次首航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意外? 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调查委员会便赶到现场进行事故残骸搜集,首先要寻找的是驾驶舱的仪表,动力手柄和及其尾翼和螺旋桨。 和现在我们乘坐的音波737型及空中汽车320型飞机不同,当时的工业还不能为航空载具设置黑匣子,也就是飞行数据记录仪和飞行员通话记录仪,这增加了事故调查的难度。 这项事故距离我们超过了110余年,当年的元老和相关归化民调查员都已经过世,因此以下内容根据田则荣元老撰写的《澳宋早期事故调查报告》进行画面模拟。 在搜集零件的同时,田元老来到了飞艇停靠处,并向工作人员索要了地勤检查记录,地勤检查单是为飞艇进行维护工作的依据,地勤按检查单对飞艇进行维修,并对维修部位作相关记录,他翻阅记录发现,在过去的三十次飞行中,飞艇的总体状况良好,在常规检查中并没有出现问题。 他继续翻阅飞艇充气记录,按照飞艇起飞要求,起飞前两天应对飞艇充气并在起飞前一天进行充气检查。他发现,过去半年的所有记录都显示,飞艇的充气都是正常的。这令他非常疑惑,因为起飞后突然燃烧爆炸表示气囊内可能混入空气并产生了火花,而在常规检查中这是不可能无法发现的。 两天后,飞艇的残骸被清除完毕,驾驶舱的仪表和操作装置被送往了实验室,而飞艇气囊则被送往一个空地,委员会调动了上百名调查员对整个飞艇外皮进行检查,由于外皮采用了当时最新研制的防水布,尽管内部气囊全部烧毁,但外表皮反而幸免于火灾,事发时飞艇已经在空中解体,外表已经断成了两截,调查人员希望在表皮的其他部位发现一些线索。 检查整个外皮花费了一周的时间,终于,调查人员有了惊人的发现,他们在表皮上发现了两处圆形的漏洞,这意味着,飞艇可能遭到了枪击。正因为如此,调查委员会中参与外皮检测的上百名归化民调查员被全部送往蜉蝣地,委员长钟元老建议元老院迅速下令进行海南戒严并查找枪支来源。并紧急控制了所有的地勤人员。 但是王元老仍然提出了一个疑问:尽管飞艇遭遇枪击,但飞艇并不应该坠毁,按照飞艇设计,子弹对飞艇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记,即使表皮破裂发送漏气,由于内部的独立气囊结构,此时机长可以操纵飞艇迅速下降并降落。 田元老在书中这样写道“飞艇气囊中应该是充满氢气的,即使被子弹穿透产生火花也不至于迅速着火引发爆炸,除非气囊内的氢气不够纯净”。 调查委员会继续对地勤人员进行调查,随着调查的持续深入,他们又有了耸人听闻的发现:不仅氢气不够纯净,地勤人员坦白飞艇的蒙皮早就已经破裂,就在飞艇的断裂部位,地勤已经发现了一个50cm长的裂缝,大到肉眼可见,然而,按照飞艇定期检查规定,地勤人员只需检查操作装置是否故障以及飞艇充气是否异常。由于害怕处罚,地勤人员并没有将外皮破裂写入维修记录 然而256号航班仍然有希望躲避过这场灾难。常规检查规定飞艇每三个月应进行一次外皮及发动机检查,而下一次检查就定在了6月1日。 但是令调查组不解的还有一件事情,即使爆炸撕开了裂缝也不至于达到令飞艇解体的力,而他们亲眼目睹了飞艇爆炸后向下俯冲并最终解体,而问题是,是什么令飞行员做出了错误判断在发现特情之后向下拉杆俯冲的呢? 1641年1月,在对蒸汽机进行了彻底的分解与检查之后,调查人员得到了惊人的结论:两台蒸汽机中有一台在爆炸发生时停车了,这使得方向舵反转而使飞艇由机头向上变为向下做俯冲动作,最终由于加速度过高导致飞艇解体。 1641年6月,元老院正式宣布了这次事故为机械故障,但详细报告作为内部绝密文件印发给了每位元老,政保局联合航空调查委员会对飞艇工厂及地勤人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总共有接近1000人被送往蜉蝣地,另有数十人被枪决。 在1638年-1650年大规模航空实验阶段,共有698名飞行员牺牲,他们是澳宋航空工业起步的功臣。 飞艇曾被射击过,但是谁开的枪,他的目的为何则作为绝密事件被隐藏了起来,从此无人知晓。 三叉戟级飞艇在事故之前被企划院下了12艘订单,但事故后被全部取消,飞艇被要求就安全性和密闭性进行改进。 直到1645年,新型的元级飞艇首飞成功,这一型号飞艇比三叉戟飞艇更加可靠,速度更快,载重更多,并添加了紧急灭火装置和降落伞,这一型号飞艇共制造了80艘,直到1700年才正式退役。元级飞艇的首飞,标志着澳宋帝国航空时代的来临。 这次事故同时揭示了航空部门的重大漏洞,任何一次可能的检查都可能避免事故发送,而飞行员只接受了常规飞行训练而没受到突发事故训练。事故之后,临高飞行学院改进了教材,飞行员必须接受突发事故训练,并每年接受考试。 飞艇时代持续了20多年,直到1655年,音波公司的707首飞,它采用了双螺旋桨提供动力,速度达到了400km/h,可同时搭载15名旅客,从此,飞机取代了飞艇并不断进步。 在马千属元老的追悼会上:元老院这样评价他的一生:我们失去了一位可靠的元老和朋友,这是元老院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期预告,海南航空256号班机:一架音波707飞机在临高飞往广州的途中突发机械故障,机长使尽全力,最终飞机成功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