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工作日) |
|
每亩合计用工 | 21 |
|
项目 | 单位(工作日) | 要求 |
1、育秧 | 3 |
|
2、犁地、耙地 | 2 | 两犁三耙,犁深4寸-6寸,耙碎耙平 |
3、插秧 | 3 | 插秧深1寸, |
4、施肥 | 1 | 是追肥 |
5、中耕除草 | 2 | 进行2-3次,要求除净杂草 |
6、排灌水 | 0.5 |
|
7、防治病虫害 | 0.5 |
|
8、收获 | 3 | 不漏割,不丢穗,运到指定地点,进行脱粒,净谷率98% |
9、晒谷入库 | 1.5 | 晒干、扬净验收入库 |
10、积肥 | 4 | 积制农家肥3000-4000斤 |
11、其他 | 1 | 防止野兽、野鸟破坏庄稼等等 |
与明清时代江南(典型精耕细作)相比,人工投入是大大增加了。明清时代江南一亩地投入12-13个工,
第一,有些新增项目,比如积肥用了4个工,明清时代,江南的肥料可以外购(比如买豆饼、棉饼),不必自己生产。但是附录2已经提到了,肥料很重要,这个工不能省。一亩地投入4个工,积肥3000-4000斤,正好是一两亩地的农家肥需要量。
第二,有些要求更高了,比如明清时代江南插秧一亩地是2个工,这里的标准是3个工。
第三,有些用工数是相同,但是质量提高了,比如犁深4寸-6寸,这在明清的江南也不是处处能达到
第四,这些是在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的用工,不用农药、化肥,完全靠人力来使防虫、防病,人力投入只会更多。
综上所述,21个工看起来很多,其实还不算最高的。不用农用机械(机引农具、收割机等等),减少人工投入,其实就意味着减少产出。
一个劳动力单位一年能种多少亩田呢,在海南岛,是12.4亩,一年260个工作日.我以前提到过一个14亩地的数据,那是潮汕的数据。
一年365天,260个工作日似乎少点些,但是仔细想想,由于天气原因(台风、大雨),进行室外劳动的时间毕竟有限。剩下的时间农工也不闲着,会进行农具修理、运输搬运等工作。
如果人种12.4亩,100万亩,需要8.06万劳动力单位,这已经几乎占用了80%的农业男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按0.8单位算)
但是令人犯愁的事情出现了,劳动力的素质问题
本模型中的农业劳动力来自三个地区,本岛,南方稻作区(以岭南为主,兼有闽浙赣)和北方旱作区。
第一,明中业至明末,岭南和海南岛的农民还没有如此密集投入劳动的耕作习惯。“从田间走,始知粤农之不讲于农也殊甚。初以牛耕,下种后,悉听之于天,农夫祇问刈获已耳。”这说的是岭南,真正意义上的望天收。“天下江浙等处一年三遍耕田,山东耘麦多至七遍。......今我附近乡人全不知耘为何事,间有知者,亦仅耘得一遍,田间野草反多于苗。苏(州)、松、(江)去处,终年备办粪土,家积人粪,如惜金玉,......今本处全然不以粪为事,其视人粪轻弃如土。”这说的是海南本岛,没有中耕,积肥的习惯。不做等于不会,不会导致不做。让这些劳动力完成上表中要求的工作,必须有人手把手的教他们,并督促他们。这其实不比扫盲来的简单,甚至更难。
第二,来自北方旱作区的农工。十个人中里面得有八个一辈子没见过水稻,见过水稻的人中里面十个得有九个一辈子没种过稻田,种过稻田的人中里面一百个中得有九十九个一辈子没用过水牛。让这些人种水田,耕地、插秧、割禾,能做到又快又好?显然不现实。一个标准劳动力3天插秧一亩,这些北方农工需要5-6天,而且秧苗的整齐、稀疏、秧深也未必符合要求。
让这些人去种旱田呢,他们几乎没一个人种过番薯,种番薯“治町有宜浅宜深,插种有宜疏宜密,稍不如法,则外滋藤蔓,根不入土......事倍功半......”仍然需要教他们。
(明代水稻在北方的种植面积很小,番薯传入北方种植要等到清代)
第三,由于天气、营养、疾病等原因。明清海南岛居民的体力(特别是山区)也没有那么好,比如清代记述,山区黎夫不能负重,每担只能挑三十斤。山区如此,平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这和第一点是能相互印证的,体力不好,所以农业生产很粗放。
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考虑进去,水稻播种面积100万亩,恐怕需要十万个男性劳动力。
剩下的活全都需要依靠女性劳动力了。
附录4、剩下的工作怎么办?
在附录3,我们已经说明,如果在50万亩水田,100万亩播种面积(种一季早造,一季晚造),亩产150千克(上世纪70年代产量水平),每亩水田年产300千克水稻的前提下,需要劳动力8.06万个劳动力单位(每亩地用工21个,每人年260个工作日)。如果考虑到劳动力素质问题,可能需要10万个以上的劳动力单位。
也就是说,可用于农业生产的男性劳动力已经用尽。而女性还要剔除3万左右移居城市的,可投入农业生产的不足13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还有那些必要的工作
第一,城市人口的需求
对城市人口的估计
这一部分数据肯定存在和前面无法对应或者重复计算的问题。
非农业工作人口中,渔民不是城市人口,商贩和工匠手艺人不是城市人口,其余的人中可能有1万(不精确估计)不是城市人口,扣除后非农业工作人口**有12.6万是城市人口。
再加上3万左右以配偶的身份从农村移入的女性(她们在城市中只从事家务劳动和临时性工作),共有15.6万青壮年在城市生活。
下边的问题是,城市人口中(不含非劳动人口和家内仆役)青壮年的比例有多大。
从农村移入城市的女性将使这个比例变大,而大量城市工作者的子女和在校学生将使这个比例变小,这二者谁的影响大,不太好推测。
姑且认为青壮年占城市人口的80%,城市总人口为19.5万(这个和楼主推测的20万差不多),加上非劳动人口与家内仆役,城市人口22.35万,前者主要集中在主基地,后者则散落分布在琼州各地。
(这个数字的问题就是城市人口比例太高了,就一岛而论,以80万人口计,城市人口占27.9%,要是在80万人口中把山区人口剔除,这个比例将占到29.6%。)
22.85万人除了需要消费粮食外,还有其他需求,有些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外购来解决,比如说布匹、茶叶和瓷器,有些则必须通过本地解决,如蔬菜。
以每人消费1斤蔬菜(含茎、叶、皮等不可食用部分)计算,一年共8158万斤,以蔬菜亩产10000斤计,尚需8158万亩菜地。这些菜地都必须是灌溉、肥力、位置极好的近郭地。如以亩产5000计算,则需16316亩地,这些菜地也必须是一等一的好地。需要有人专门来种。
一亩菜地年工30-60不等,取中值45,一个劳动力单位年种6亩,这些又占用了1360到2179个劳动力单位。也就是0.14万到0.2万。一名妇女相当于0.8个劳动力单位,所以需要0.175万到0.25万名妇女
城市除了消费蔬菜以外,还需要消费肉类和食用油。这些仍然需要农村提供,具体数字我们在推算粮食需求的时候在讲,这里暂时认为没有。
第二,农村人口自身需求
总人口80万,其中城市人口22.35万,山区人口5.4万(山区总人口6万,有0.6万进入城市工作),农村人口55.25万,这些大人小孩的服装都需要妇女通过家庭劳动的方式解决。
假设55.25万人每人年消费棉布1.68匹(一种宽度非常窄的手工布),总共92.82万匹。每匹布从整棉、纺纱到织布需要7个工作日,总共650万个工作日。一个妇女年工作260个工作日(实际上不能这么长),生产这些布需要2.5万名妇女。而种植,收获棉花,处理籽棉的时间尚未计算在内。
这些可以明确计算的工作已经占用了2.7万到2.8万妇女。也就是说还剩下10万左右的妇女。
那么那些难以计算数量的工作呢,比如说种菜(解决农户自家需求)、打柴、割草、烧灶、煮饭、喂猪、必要的外出赶墟、照顾老人孩子等等。这些家务劳动可以占用一个妇女50%至100%的白天时间。
一个妇女在完成这些必要家务活之后,能有50%的时间用来进行农业或者手工业劳动就不错了。但是后面还有三项工作量非常大的活在等待着她们。
那就是耕种(旱地)、水利和基建(港口)。
假设旱地主要种植番薯。
上世纪五十至至六十年代,水稻年平均每亩用工数位21.16个工,中位数为20.8个。这能反映出在没有大量使用机械、化肥、农药的情况下,为取得取得一定数量的亩产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所以我们在推算时,取每亩水稻21个工作日还是合适的。
每亩番薯的用工量低于水稻,但不明显。上世纪五十至至六十年代,番薯年平均每亩用工数位17.61个工作日,中位数为17个工作日。
如果番薯的种植面积为50万亩,考虑到番薯生长期是120-150天,一年种一季。所以一个劳动力单位一年番薯生产上投入120-150个工作日,一亩地17个工作日,每个劳动力单位种7.1到8.8亩。在甘薯种植季中需要占用5.7到7万个劳动力单位。
由于家务劳动的存在,妇女最多只能把一半的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上文提到的还剩下的10万名妇女实际上要打对折。而在番薯种植季中需要5.7到7万个劳动力单位。
这意味着,在番薯种植季中,劳动力基本已经用光。
同时,每生产1000斤鲜薯约含氮(折纯)4斤,磷(折纯)1.5斤,钾(折纯)5.5斤,由于番薯茎叶生长也需要氮磷钾,再加上肥料流失,每亩施肥量将远大于此数值,根据海南上世纪的数据,如果亩产达到万斤,每亩施肥量氮(折纯)75斤,磷(折纯)54.7斤,钾137.5斤。这些肥力完全靠农家肥提供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没有使用化肥或者使用量很少的情况下,番薯的亩产量也不会太高。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南番薯亩产年均值是55千克,中位数是58.5千克,七十年代亩产年均值是70千克,中位数是68.65千克。由于本模型中的肥料(不限于化肥)已几乎全部使用到了水稻种植上,所以亩产量取五十年代数值比较合适(实际上这个数未必能达得到),亩产55千克。
旱地说完了说水利。
海南可种植水稻的田地分为三种、旱田、涝田和旱涝保收田(另外一种划分方法叫水田与旱田)。所谓旱田指的是缺乏灌溉条件,依靠自然降水种植水稻的田地,所谓涝田指的是缺乏排涝设施的田地。这两种田地的亩产量很低,21世纪初时亩产量(单季)50-150千克每亩。
民国时期海南岛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7.05万亩(原文是公顷,已按15亩一公顷折算),其中有灌溉设备(固定水车)的仅1020亩,靠水井灌溉的1.02万亩;靠引水工程(石坝、土坝)灌溉面积8.25万亩;靠蓄水工程(小型水库)灌溉面积300亩;剩下的是靠自然水灌溉27.6万亩(利用自然径流或者靠近河流湖泊利用水车、戽斗灌溉)。200万人口水平下的数字如此,明末时灌溉面积数字之少可想而知。。
明代“海南之田凡三等,有沿山而更得泉水,曰泉源田;有靠江而以竹桶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车水灌之者,曰近江田,此二等为上,栽稻二熟。又一等不得泉不靠江,旱涝随时,曰远江田,止种一熟,为下等。”
与上文相参照,泉源田和近江田类似于自然水灌溉的田地(不能算旱涝保收田),远江田相当于旱田。在明代,旱田是种不了双季稻的(即使在现代,旱田也很少种双季稻)。
旱涝保收田的标准很高,比如抗旱要能达到100天,排涝要能抗5-10年一遇的三日暴雨,防洪要能抗10级台风等等。要是依照此标准,明代可能一亩旱涝保收田都没有。
如果模型中真的有50万亩耕地可以种水稻的话,其中泉源田和近江田最多27.6万亩(民国时靠自然水灌溉面积也就是这个数字),剩下的全是远江田(旱田)。问题在于我们要让这些耕地全部种双季稻。那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兴修水利,尽量把泉源田、近江田变成旱涝保收田,把远江田变成有灌溉条件的田地。这样才有可能亩产150千克。
这个工程量之大、工作之复杂(包括蓄水、提水、引水、防洪、防潮、防涝、整理河道外加上农田建设),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难以计算。
如果把一亩泉源田和近江田改成旱涝保收田需要50个工作日,一亩远江田改成可灌溉的田地也需要100个工作日。(把各项水利工程和农田建设投入工作量平摊进去)10万个劳动力单位一年工作300个工作日,上面的工作还需要干1.2年。
第一,模型中已经找不出10万个劳动力单位,可以连续干一年的水利工作,最多在农闲时挤出10万人(有男性有女性)干几个月的水利;第二,明末泉源田、近江田和远江田三种加在一起也未必有27.6万亩,有水稻种植条件的田地全部算上可能只有24-30万亩,剩下的全是旱地(种番薯之类的),要是把旱地改成水田,而且是可以种双季稻的水田,工作量就更大了。
本来还想写写基建(港口),后来发现前两个都凑不出足够劳动力,这个更是捉襟见肘。
关于粮食需求的推算
计算了一下粮食需求量,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结论,粮食缺口自然是有的,但缺口最大的竟然不是稻米。
计算粮食总需求是比较简单的
粮食总需求=口粮+饲料粮+加工(工业用)+种子+储备+损耗
而农产品总需求等于粮食+棉花+油类+肉类+水产品+蛋类+糖类+奶类+蔬菜
我们不考虑棉花和蔬菜,也不考虑奶类,只看为了满足最低热量需要所需要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数量
一个人群(包括所有年龄段的人)应该使每人每天摄入2000-2100大卡热量(这是一个很老的标准,现在的标准已经提高到2200大卡了)才能保证最低需要,在保证热量摄入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每天摄入60克蛋白质和60克脂肪(60克脂肪的标准确实很难达到)。
可以设计一个膳食方案
| 粮食(糙米) | 薯类(鲜番薯) | 豆类(大豆) | 肉类(猪肉肥瘦相间) | 水产(鱼) | 蛋类(鸡蛋) | 食用油(花生油或豆油) | 糖类(白砂糖) |
可食用部分占比 | 100.00% | 90.00% | 100.00% | 100.00% | 58.00% | 80.00% | 100.00% | 100.00% |
食物所含热量(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大卡 | 346 | 90 | 390 | 395 | 113 | 144 | 900 | 400 |
食物所含蛋白质(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克 | 6.9 | 1.36 | 35 | 13.2 | 16.6 | 13.3 | 0 | 0 |
食物所含脂肪(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克 | 0.7 | 0.17 | 16 | 37 | 5.2 | 8.8 | 99 | 0 |
每种食物日摄入量(克) | 450 | 87 | 50 | 15 | 70 | 15 | 15 | 5 |
热量(共2100大卡) | 1557.00 | 70.47 | 195.00 | 59.25 | 45.88 | 17.28 | 135.00 | 20.00 |
日摄入蛋白质量(共60克) | 31.05 | 1.06 | 17.50 | 1.98 | 6.74 | 1.60 | 0.00 | 0.00 |
日摄入脂肪量(共35克) | 3.15 | 0.13311 | 8 | 5.55 | 2.1112 | 1.056 | 14.85 | 0 |
说明:1、该方案满足不了对脂肪的需求,没办法,想增加脂肪摄入,必须加大油类或者肉类的摄入。加大油类或者肉类,就必须加大对粮食的需求
2、如果水产类摄入水平不是这么高的话(日均70克),蛋白质摄入也很难达到标准。
3、豆类会以干豆或者豆制品的形式消费,不考虑加工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损耗
4、水产摄入水平高,所以把肉、蛋、油的摄入压的比较低
5、白糖多少还是需要一点的,但是白糖对热量摄入的影响并不大。
6、不考虑奶类。
7、方案不止一种,本方案也不是最优方案——本方案肉类摄入偏低,油类摄入相对高。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解
8、蔬菜提供的热量很少,未计算在内。
那么一年所需粮食折算成原粮数
一年(365天)所需量 | 水稻(75%出米率) | 番薯(五折一) | 大豆 | 肉类(转谷物3.2:1) | 鸡蛋(转谷物2.33:1) | 食用油(花生油或豆油) | 糖类(白砂糖) | 水产 |
单位:千克 | 219 | 6.351 | 18.25 | 17.52 | 12.76 | 5.48 | 1.83 | 25.55 |
肉类(转谷物3.2:1),生产1千克肉类需要3.2千克粮食,鸡蛋同理。饲养家禽家畜是需要一点粮食的。
乘以总人口数(80-6+0.6)万人得一年所需农产品总量
总量(万吨) | 16.34 | 0.47 | 1.36 | 1.31 | 0.95 | 0.41 | 0.14 | 1.91 |
其中食用油如果是花生油的话,按照花生果(带壳)出油25%折算,需1.65万吨,如按照大豆出油12%计算需3.42万吨大豆,白糖按照甘蔗出糖率12%需要1.17万吨甘蔗。
由此可得口粮=稻谷+番薯+豆类 共计18.17万吨
,关键是那个豆类1.36万吨,太多了!(1990年大豆播种面积10.32万亩,总产量0.58万吨)
肉类转谷物+蛋类转谷物=2.26万吨,考虑到役畜、种禽畜、尚未出栏禽畜的饲料需要,通算为2.9万吨
种子占粮食总需求的6%(是总需求的6%,不是口粮的6%),加工粮占粮食总需求的3%(已经是压的很低了,应该在6%),储备占粮食总需求的10%(为了满足新增人口和临时性需要),损耗占总需求的3%(还有可能更高)
可得粮食总需求为27.02万吨,外加1.91万吨的水产品,1.65万吨的花生或3.42万吨的大豆(榨油后的粕饼当精饲料用),1.17万吨甘蔗。
如下表
粮食总需求(万吨) | 口粮 | 饲料 | 种子 | 加工 | 储备 | 损耗 |
27.02 | 18.17 | 2.9 | 1.62 | 0.81 | 2.70 | 0.81 |
占比 | 67.27% | 10.73% | 6% | 3% | 10% | 3% |
如果按照书中的数,50万亩稻田年总产水稻600斤(300千克),50万亩旱田年总产折水稻400斤(200千克),共计25万吨。
其他的田地实在是没人可种了。
这样粮食(谷物)缺口2万吨,外加上1.65万吨花生或者3.42万吨大豆。
谷物的缺口就很大,关键是上哪里去买这些大豆或者花生?
上面的营养成分数据来自网络,现根据另外一个来源再推算一遍
| 粮食(糙米) | 薯类(鲜番薯) | 豆类(大豆) | 肉类(猪肉 肥瘦相间) | 水产(鱼) | 蛋类(鸡蛋) | 食用油(花生油或豆油) | 糖类(白砂糖) |
食物所含热量(每500克)大卡 | 1745 | 552 | 2060 | 2900 | 222 | 723 | 4500 | 1800 |
食物所含蛋白质(每500克)克 | 37.5 | 7.8 | 181.5 | 47.5 | 50.2 | 62.5 | 0 | 3 |
食物所含脂肪(每500克)克 | 9.38 | 0.9 | 92 | 299 | 2.3 | 49.3 | 495 | 0 |
每种食物日摄入量(大卡) | 450 | 80 | 50 | 10 | 70 | 10 | 15 | 5 |
2121 | 1570.5 | 88.3 | 206.0 | 58.0 | 31.1 | 14.5 | 135.0 | 18.0 |
日摄入蛋白质量(共62克) | 33.75 | 1.248 | 18.15 | 0.95 | 7.028 | 1.25 | 0 | 0.03 |
日摄入脂肪量(共40克) | 8.44 | 0.14 | 9.20 | 5.98 | 0.32 | 0.99 | 14.85 | 0.00 |
说明:1、该来源的热量数据比网上查到的要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也高
2、该方案也满足不了脂肪的需求
3、该数据来源不需要考虑可食用部分
一年(365天)所需粮食总量 | 水稻(75%出米率) | 番薯(五折一) | 大豆 | 肉类(转谷物3.2:1) | 鸡蛋(转谷物2.33:1) | 食用油(花生油或豆油) | 糖类(白砂糖) | 水产 |
单位:千克 | 219.00 | 5.84 | 18.25 | 11.68 | 5.48 | 5.48 | 1.83 | 25.55 |
总量(万吨) | 16.34 | 0.44 | 1.36 | 0.87 | 0.41 | 0.41 | 0.14 | 1.91 |
口粮数变为18.13,饲料粮数1.92万吨,其余不变。
可得粮食总需求为25.72万吨,外加1.91万吨的水产品,1.65万吨的花生或3.42万吨的大豆,1.17万吨甘蔗。
粮食总需求 | 口粮 | 饲料 | 种子 | 加工 | 储备 | 损耗 |
25.72 | 18.13 | 1.92 | 1.54 | 0.77 | 2.57 | 0.77 |
占比 | 70.53% | 10.58% | 6% | 3% | 10% | 3% |
粮食(谷物)缺口,0.72万吨,外加1.65万吨花生或者3.42万吨大豆。
该方案与上一个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该数据来源中稻米、大豆和水产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多,直接让肉类消费从每天15克下降到10克,使饲料粮需求减少了1万吨,使得其他相应需求(如种子、存储和损耗)也减少了。
但只要每天热量需求再增加一点点,比如说达到2300大卡,稻米从每天消费450克上涨到500克,粮食总需求就会变成2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