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死讯传到沭南县的时候,沭南士绅朱得文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朱得文虽然姓朱,但是他这个朱和紫禁城里的朱没有任何关系。他家乃是耕读世家。朱得文的一个已经去世的叔叔曾经是进士,他本人也早年就获得了举人功名。家里近千亩良田,在沭南绝对是领袖级士绅。所以消息也比一般草民灵通的多。知道这大明的国事早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但还是没想到真就到了今天这个山河破碎的地步。
随后几个月乱成一锅粥。闯贼又败了,鞑子进关了。听说鞑子到处跑马圈地。骑在马上,马鞭子一指。地就归了他们了。这消息愁的朱得文一宿一宿的睡不好觉。夜夜做噩梦。动不动就梦到自己也沦落到邻村徐大户的下场。那徐家先让土匪给抢了,然后剿匪的官兵又抢了一遍。最后还烧了一把火。半个村子都烧平了。一大家子只能外出逃荒要饭。唉,这天寒地冻的,哪里逃的掉。
几个月后,好容易盼来一个好消息。太子爷在澳宋的元老院帮助下从天津坐船逃到了南京。继位称帝。改年号弘光。现在弘光皇帝已经任命澳宋酋长文德嗣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要他号令天下,光复神州。
澳宋?他们不是髡贼吗?
朱得文赶紧找士绅老爷们前来商议。对太子爷的弘光朝,大家当然都是忠的。但对髡贼文德嗣,就不一样了。有人说他们是贼寇,有人说他们是海商,有人说他们奇技淫巧,有人说他们目无尊长。反正说什么的都有,但都没个实信。沭南和两广相隔万水千山,整个沭南县一个真见过髡贼的都没有。
一众士绅们商量半天,也没个头绪。此时有个小地主凑上来说:“我知道个事情,不知当不当讲。”
朱得文说:“都什么时候了,有啥事赶紧讲啊!”
“前年,我有个本家外出做买卖。路上有人送他一本髡书。我把这书带来了。”
朱得文摇头说:“关于髡贼的谣言太多,纸上写的只怕真假难辨啊。”
这小地主说道:“不是写髡贼的书,这是髡贼写的书。髡贼的书又白又平,字迹又清楚。一看就与众不同。”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拿出一本小册子递给了朱得文.
朱得文接过一看,雪白的书面上印着几个黑字
【水稻种植技术】
字是粗陋的俗体字,但印刷的却非常整齐清晰。下面还有一幅图,是一个农民在锄地。图上还有注解,什么前后站立,腰部发力等等。一看就是在讲解锄地的要诀。注解所用的字纤细异常,简直勉强才能看清,真不知道髡贼是怎么印的。
至于内容,倒不复杂。就是讲怎么种植水稻。朱得文粗翻了一遍,内容中规中矩。没什么可看的。不过里面有几幅水稻害虫的插图画的挺好,栩栩如生。连一根根触角纤毛都画的一模一样。
朱得文一言不发,将书递了回去。立刻就有其他士绅抢去端详。
这能看出啥来?整本书啥也没说啊!全书唯一和髡贼有联系的地方就在最后一页,澳宋农业部监制。
一众人翻来覆去的轮流把这髡书看了半天。朱得文终于从字缝里看出了几个字来。
“这澳宋虽是个偏安小朝,似乎也还算重视农桑。”
澳宋重视农桑又怎样,不重视农桑又怎样。反正都是要欢迎的。
一行髡贼进了沭南县。当然不能叫髡贼而是叫,大元帅部战地动员委员会沭南分会。头领姓马,是个伏波假髡。马主任和士绅们一见面,就巴拉巴拉了好一阵,大体上说战地动员就相当于人发烧。发烧了很难受但是发烧了病才能好。现在国难当头,必须全面动员。如今朝廷已经开禁了武器。大家都是朝廷栋梁,地方柱石。都有责任保家卫国,共赴国难。马主任安排了一大堆事情,什么训练民团,修理寨墙,加强保甲,建立联防等等。
事情再多,也比束手无策强。在朱得文看来这些事情都不算事。
唯一的麻烦就是又要收钱了。
朝廷下令要加派江饷。说是准备付给澳宋伏波军的。用于雇佣伏波军守卫长江。这钱大家都不愿意出。沭南在长江以北。守长江和沭南有什么关系?大家的不满很快就传到了假髡马主任那里。
得知此事后,马主任当即表示,身为军事官员,民政事务不方便插手。但是,沭南民众确实负担太重。再这么乱收费,属于为渊驱鱼,要影响战局的。马主任不能不关注。马主任希望士绅们能写封联名信,把情况说明一下。由他向大元帅文德嗣反映。既然有人领头,朱得文们自然写了一封长文,请马主任转呈了上去。
几天后出大事了。
那一日凌晨,朱得文突然接到动委会通知。要他立即带一队民团赶往关帝庙。当时匪情很紧张。朱得文自然立刻带人赶了过去了。去了才知道,大元帅部来消息了。原来那江饷是朝廷里的几个奸佞私下搞的。他们不但欺骗皇上还诬陷文德嗣。这帮奸佞欺骗皇上说天下百姓都欢欣鼓舞的主动要求缴纳江饷。大家还纷纷表示江饷收的太少,希望能多交一点钱为朝廷分忧。文德嗣说什么税收太重之类的鬼话,根本就是在拉拢民心,图摸不轨。马主任让大家立刻去县里面情愿,要求朝廷停征江饷。
没等朱得文反应过来,队伍就出发了。动委会早就给各支队伍都安排了旗帜号令,还组织了纠察队维持秩序。朱得文边走边担心,这事情好像有点那个。
队伍刚到城门边上,城门就开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开进县衙,在动委会的指挥下很快控制了局面。所有衙役都被缴械关押。县令脸色惨白的和士绅们见了面。双方都是老相识,自然不会过度为难对方。县令也表态自己很同情大家,非常愿意替大家上交情愿书。然后县令就拿着情愿书离开了沭南。
县令一走,群龙无首。动委会的马主任走马上任。马主任私下里对朱得文说:接到内线消息,沭南的一众衙役们在江饷的征收工作中捞了很多好处。这些混蛋已经不能再用。大元帅已经准备查办他们。但搞了他们,沭南县怎么管?自己一外乡人,对沭南情况不明。当下只能依靠众位士绅帮忙。于是一众士绅们私下里就把沭南县六房书办的职位给瓜分了。朱得文分到了最抢手的户房书办职位。就是说无论他推荐何人当这个职位,马主任都会批准。
回家后,朱得文立刻打听附近各地的情况。就在同一天,附近各县都同时发生了相同的事情。朱得文又不是三岁小孩,猜也能猜出内幕。但是朱得文可没有兴趣和天下兵马大元帅过不去。不几天传来消息,皇上知道实情后非常愤怒,那些奸佞们免职的免职,流放的流放。随即马主任被任命为沭南县代县长。
朱得文立刻推荐了一个信得过的侄子当上了沭南县户房书办。虽然动委会查抄的鱼鳞册很不齐全。但朱得文这个老土地自有办法对付。他和其他几个士绅讨价还价一番,又雇佣了几个他们推荐的粮差。户房书办的工作也顺利的很。而且不但取消了江饷,其他杂费也少了一些。其实交税这种事情最怕增加,只要不加税,依照旧历征收问题不大。
户房书办真正麻烦的工作不是收税,是移民。
动委会的马主任私底下和朱得文这群士绅交流过王朝治乱的问题。马主任说只要太平盛世,人就会下崽。一个生三个,三个生九个,人越来越多,地却不会增加。太平上百年必定会出现人多地少的局面。这些没地的泥腿子早晚会去当贼。贼多了,消耗了官兵,边寇就要作乱。太平盛世就没了。
元老院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移民实边,驱贼制寇。让这些没地的穷人去边疆搏命,打赢了,开疆分地皆大欢喜。打输了,也死在外面不要给内地添乱。话虽不好听,但朱得文心里却很认同。这主意至少比大明官员的之乎者也管用。而且澳宋也不是真的想让移民死。现在后金骑兵强大,锐不可挡。所以目前移民主要都是下南洋,文德嗣决定效仿诸葛武侯的前例,先平定交趾南越。等南方平定,无后顾之忧以后,再精兵北伐,恢复神州。
对元老院的好意,朱得文是很赞同的。但是那些穷棒子就未必理解了。那些移民离开沭南的时候大多全家痛哭,磨磨蹭蹭。少不得麻烦士绅老爷们好言相劝,多少还要再送点钱粮盘缠。有些朱得文的本家,跪在地上拼命磕头想留在沭南不肯去南洋。但是他们连地都没有,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万一出几个勾结盗贼的内鬼怎么办?就算不当内鬼,日后真到了贼人杀来的时候。裹挟之下,这些穷鬼们还不是当贼去。前后两三年,最终好歹把全沭南的穷鬼都送走了,期间也闹了点事情。但旋起旋灭没成气候。
毕竟现在的朱得文已经不同往日了。不用说什么长矛砍刀。单说盔甲几十付,三眼上百杆。还有几十支鸟铳,虎蹲炮三门,真可谓武装到了牙齿。现在的朱得文简直都觉得自己能和满清打上一仗。
没等来清军南下,伏波军就北伐了。
明清对峙数年,大家本来都习惯了。不想突然北伐就成功了。文德嗣在头年夏秋之交发的兵,第二年开春伏波军就拿下了山海关。期间沭南县也进行了几次大征兵。征兵非常顺利,百姓私下都传闻北伐打赢了就给分地。一颗鞑子头就能换十亩地。前期参加南洋开拓团的穷鬼移民们陆续写信回来。都说只要不打死,大多分到了土地。这次北伐想参加伏波军去搏命搞地的百姓自然不少。朱得文也把自己小儿子送进了伏波军。倒不是贪图那点可能的土地。朱得文现在土地极多,那些移民海外的穷鬼们在沭南的田地基本都被沭南县的几个士绅老爷们分了。这些士绅老爷们成立了沭南县议会,沭南县的事情基本由议会说了算。马县长从来不违背议会的决议。
让小儿子参加伏波军的主要原因是朱得文模糊的感觉到自己要换条船了。自古以来立功立到文大帅这个地步的,恐怕都要身不由己了。朱得文让自己的儿子参加伏波军先表个忠心。反正改朝换代的事情多了。在元老院文宣部的反复洗脑下,朱得文对老朱家的感觉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他觉得整个明朝也就朱元璋还算英雄。但这家伙毕竟是个穷鬼出身。刻薄寡恩,滥杀功臣,搞的大明二世而亡。而朱棣就是个杀侄篡位的乱臣贼子,朱棣自此以下就没一个好皇帝。丧失天命实属正常。反观人家文德嗣,乃是文天祥的后人。绝对标准的忠良之后。早就管理了澳宋,又恢复了中原,可不就是真命天子吗?
朱得文觉得文德嗣应该当天子,可文德嗣却偏偏不这么认为。马县长找朱得文等一众士绅议员告诉他们一件大事。
前几日,大明皇帝朱慈焕决定将皇位禅让文德嗣。文德嗣坚决不肯接受。于是双方击掌为誓,大明善待万民,永不加赋,而澳宋牧民攘夷,永保朱明江山万万年。
听到这里朱得文都傻了。前半段虽然少见但历史上也不稀奇,怎么画风一转变后半段了。
马县长说,现在已经在南京紫禁城里刻好了一个巨大的石碑,正面就是永不加赋四个大字。背面则详细刻上了朱文的盟誓内容。此外还铸造了十八口巨钟,上面刻了每地的税赋额度。沭南县的税赋总额是粮食四千石。永不加赋。
马县长接着告诉大家,目前后金虽然还在苟延,但是恢复中原的任务已经完成。朝廷重心已经从战争转向修养。遵照文大帅的命令动委会已经取消,马县长即将离任转交有功名的文官接任。
听说马县长要走,朱得文惊呆了。这么看来文皇帝是真不想当皇帝了。朱得文和马县长相处了几年,彼此也有了了解。马县长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毕竟是伏波军出生,上过战场见过血。在乱世确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好领导。这几年虽有磕绊,但身逢乱世,同舟共济还是有几分感情的。
朱得文起身想说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眼泪却先落了下来。
马县长笑着说:“又不是女孩,何必如此扭扭捏捏。不是什么生离死别,我走了以后还是会时常写信的。大家又什么事情也可以给我写信。我们文主席对诸位议员老爷从来都是很重视的。万一有人乱搞,还想打着税赋的名义抢钱祸乱天下,大家给我写信。我让文主席收拾他们。要知道这天下本来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天下,不是他皇帝一姓一家的天下。”
朱得文一时激动,没反应过来。等日后反应过来。这老马说的话,是不是有点大逆不道啊?
马县长走了,新的县令却迟迟没来。就在推行永不加赋政策的同时,大明又开始搞精兵简政。
精兵就是裁军。按照周礼,大明一口气任命了几十个诸侯。这些诸侯基本都是澳宋元老。不过这些诸侯国其实都不大,最大的上海也就方百里而已。在朱得文看来其实就是卫所制度,只是换个名字好听一些。这些诸侯转而带领着手下的军户们做工挣钱,虽然占据了好些城市,少收了不少商税但是毕竟省了军饷,还是划算的。
简政就是机构改革。大明一口气把府省两级政府全撤销了。搞扁平化管理。中央的六部直接对接几百个县。同时还大搞并县运动。沭南县就和周边的四个县合并成为一个硕大的沭州县。沭南不是新的沭州县治所在地,所以当新的沭州县令终于抵达的时候朱得文并没有去迎接。路途遥远固然是原因,更重要的是朱得文不想和新的大明县令走的太近。从内心深处,朱得文还是觉得自己是文德嗣的人。马县长任命他当议员,让他的侄子当书办,对他的主意也很重视。反观新的沭县县令,也没说议会怎么处理,也没说户房书办怎么搞。朱得文还是小心为上。
虽然人没去迎接新县令,但朱得文还是很快对通过关系摸清了此人的底细。乖乖,此人年纪不大,经历可了不得。
新县令姓刘乃当今朝廷吏部侍郎的侄子,而且还是禁军出生,立有战功的。
要知道禁军乃是朝廷砥柱,精锐中的精锐。禁军可以追溯到弘光朝刚成立的时候。那时文德嗣才当上天下兵马大元帅,手里缺兵,于是下令所有五品以上官员必须每人贡献一个子侄当兵,保家卫国。这些高官子弟兵就是闻名天下的中央禁军。和伏波军不同。伏波军虽然也能打,但是到底还是辅兵。主要还是用机枪火炮骚扰恐吓敌人。中央禁军则是标准的披甲战兵。身批重甲,装备着头盔铁鞋,手持青龙偃月刀。披坚执锐,所向披靡。这个刘县令曾经带领四名禁军士兵,在一个营的伏波军配合下收复舜州城,从而获得同进士功名,实授沭州县令。
履历如此鲜艳,但刘县令的表现却啥都没有。来沭州照个面就回南京去了。只留下一个师爷带着打印管事。师爷也好说话的很,收钱就办事。旧的一众议员老爷们都很顺利的当上了新沭州县的议员。朱得文的侄子也顺利的当上了沭南乡财税局局长。有这个局长的帮忙,朱得文再也不用交税了。不但朱得文,所有的士绅和议员都实际上免税了。所有的税都用各种办法压到小民的头上了。如此一来不但减轻了士绅的负担,还减轻了移民任务的难度。
很快,包括朱得文在内的一众士绅就熟悉了百姓做主的政治游戏规则。只要能当上议会议员就好办了。原先虽然也有办法控制县政,但毕竟要花钱,还要个县令师爷,书办徭役明争暗斗。现在规矩摆明面上,县里就是议会说了算。不管是从刑房转换来的警察局,还是新成立的检察院,都明确规定必须服从议会。如此一来,士绅和小民打官司,赢的不要太轻松。就是象朱得文这样算要脸的,搞来几万亩地也是轻轻松松。
各士绅们能达成一致的除了搞地,基本就只剩下修路了。虽然税赋只有四千石,但是也是要交到国库才算数的。铁路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把粮食从沭南运到车站花的运费比从车站运到国库的花费多的多。沭南的士绅们齐心协力搞了个沭南铁路公司,修建沭南铁路。其中元老院占股40%,士绅们一共占股60%。元老院的股份都是用实实在在的铁轨枕木火车头换的。士绅们的投资就虚多了。铁路占地多少,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花费的劳工徭役也都落在草民头上了。议员们一时得意忘形,玩大了。那些被迫出了徭役的草民不满,到处告状。事情捅到了元老院文主席那里去了。元老院组成了一个专案组,到了沭南就把铁路公司的账封了。一众小民七嘴八舌的告状,很快就把朱得文一帮人查了个底掉。朱得文三魂吓去了两魂。好在有高人指点,让大家聘请了一个澳宋讼棍帮忙处理。
澳宋的讼棍大号叫律师。规矩手段和大明风格迥异。那律师对所有的事情都认账,就是咬死一个词,程序正义。朱得文一开始没明白这个怪词啥意思。搞了半天才明白。所谓程序正义就是说,甭管我做的事情是好是坏,反正只要法无明禁我就能干。我干的事情再伤天害理,只要官府先前没明说这事不能干就没关系。最多你官府立个新规矩,那也只是以后不能干了,管不了以前的事情。以前干的事情再坏,程序上也是正义的。
这也能行?
还真能行。最后元老院沭州工作委员会说了,下不为例。同时责成相关部门修正法律,保护小民的利益不受侵犯。那谁是相关部门呢?居然是沭州县议会。要知道沭州建立没几年,各地基本还是独立自主的。涉及沭南乡的法律提案自然由原沭南乡的议员老爷们负责。
于是球又踢回到了朱得文他们这里。
当时就有人想彻底收拾一下这帮批屁民。朱得文制止了这种意气用事的行为。议会还是装模作样的出了个决议: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一直等好铁路彻底修好后才秋后算账,把几个领头闹事的每人发一张移民证,赶海外去了。
通了铁路,各种各样的髡货就开始陆陆续续进入了沭南。时不时给朱得文点惊喜。而其中最大的惊喜就是朱得文的小儿子回来探亲了。朱得文家人丁不旺,就两个儿子。为了向文德嗣献忠心还送了个小儿子进伏波军。那小儿子一走好几年,只来信说他已经归化投了元老院了。现在在武汉钢铁厂工作。见家乡通了铁路,朱得文的小儿子就回家探亲来了。小儿子不但自己回来了,还带来一个小媳妇,小媳妇怀里还抱了个胖孙子。乐的朱得文嘴都合不拢。小儿子还带来了一大箱髡货,什么肥皂,镜子,陶瓷水杯,花露水,行军丹,林林总总,千奇百怪。朱得文的小儿子说,他虽然也算伏波军,其实一仗都没打。就带人修了修铁路。伪清逃的比兔子都快,只有正牌的老伏波军才能追得上。战争结束后,他的部队整体转业到武汉钢铁厂工作。小儿子还带话说,现在武汉发展快的很,遍地都是工作。钢铁厂欢迎大家去工作,长期归化当职工也行,短期挣两年钱回家也行。左邻右舍听了这个立刻来了兴趣。过了几天,周围的十来个小伙就跟着朱得文小儿子坐上火车,一起去武汉闯世界去了。
朱得文也起了坐火车出去一趟的想法。别的不说,自己的儿子娶了人家的女儿总是要去一趟认个亲出个礼的。虽然小儿子说澳宋不讲究这个,归化民都是自由恋爱。朱得文总觉得自己不能坏了规矩。
于是朱得文带上老婆和大儿子,买了点家乡特产,又兑换了点澳宋银元。出门了。
大开眼界。
朱得文带着家人找到了儿媳妇的娘家。女方家就在铁路边上,家里早已得到消息,见面后杀鸡宰鱼不提。亲家本来是河南人,当过私塾先生。先是连年大旱,后来又有闯贼做乱,实在没有了活路,只好举家逃到湖北。提起澳宋文德嗣,朱得文的亲家比朱得文更崇拜。说到当时一路死人,好容易逃到湖北,元老院沿路煮好些稀饭救活了无数人。老亲家说的老泪纵横。后来分手时送给了朱得文一尊文德嗣的石膏像当纪念。
本来计划就此回家的。朱得文却突发奇想。既然都出来干脆去武汉一趟,顺便看看儿子一家。
到了武汉,见过小儿子一家。厂领导得知朱得文是个县议员,热情非常,而且小儿子正巧在武汉钢铁厂的宣传科工作。于是给朱得文搞了个参观证,到厂子参观了一翻。看的朱得文震惊不已。而朱得文的老婆则对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情有独钟,逛了一整天。把朱得文累的撒手先回旅馆了。
当天晚上,朱得文失眠了。
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似乎又回到了刚刚得知崇祯死讯的那些日子。一直折腾到后半夜。朱得文偷偷起身,从行李里翻出了亲家给的文德嗣石膏像。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磕了几个头。
什么叫太平盛世?什么叫泽被苍生?朱得文一时觉得文德嗣简直就是古今第一完人。
出去逛了一圈。朱得文的大儿子也呆不住了。也要去武汉闯世界。朱得文的小儿子在武汉给他哥找了个农贸市场的摊位卖菜。朱得文本意是不希望大儿子出去的,偌大一个家业总要有人来守的。但是朱得文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他大儿子去武汉。倒不是觉得卖菜有什么出息,而是考虑到自己孙子的教育问题。,小儿子说了能给自己的侄子报名。在武钢子弟学校学习髡学。这才是让朱得文最感兴趣的地方。
朱得文明显感到儒家不行了。
倒不是说澳宋反儒家。从表面是看儒家和往日一样是科举的敲门砖。但实际上差距大了。
考科举,普通人基本也就能考个秀才。如今秀才这东西根本没用。花点钱就能买到,买到也不发钱。还不如元老院的会计资格证用处大。原先不用下跪,随便出门什么的,如今在诸侯城里打工的普通百姓也一样有。
别说秀才,就是中个举人也没什么卵用。按传统举人可以免税,如今也一样。但是能免的只有税。永不加赋政策一出,税根本寥寥无几。整个沭南地区只有区区四千石税,这两年地方上只要能完成元老院下达的任务指标,元老院还会替地方交税。全县百姓都一文钱的税也不用交。举人免税自然没什么意义了。
真正的大头是饷钱。只要和诸侯城里做买卖就要交各种各样的饷,什么增值饷,营业饷,印花饷。这些饷钱是用来养兵的谁都不能免。举人也没用。
县议会制定的捐款也不是简单的免除。朱得文本人既是举人又是议员,按议会规则确实是不需要交捐款的。但是不交钱就不能进议会。而朱得文宁可交钱也不愿意丧失议员资格。况且县议会制定的捐款都是用于本县的,怎么用又是议员说了算。朱得文真心不觉得交这些捐款有什么肉疼。
说来说去,想真有好处,至少要考中进士。进士哪里是那么好考中的。就算考中也好处有限的很。
首先就是考上也未必能当官。原先官位甚多,别说进士就是举人,实授官位的机会也比比皆是。现在搞精兵简政,中央六部直接管理几百个大县。官位少而又少。这些少而又少的官位还要和禁军功勋们分享。
这几年,大明四处出击,所向披靡。先后战胜了日本,天竺,突厥,罗刹,吐蕃一众强敌。连带产生了一众功勋禁军将领。这些将领个个都有高官背景,实授官职比科举上来的穷书生容易的多。
就算祖坟冒烟,考上进士。再冒一烟,实授县令。也没什么便宜可言。一年县令万两银的好日子早过去了。如今的县令收入都未必强过混的好的掌柜管家。县令的收入分两部分。一个是议会的奖金,一个是朝廷的俸禄。议会的奖金是议会定的。早先,朱得文等一众议员老爷对县令百里侯还是很尊重的,给钱自然也很痛快。后来慢慢的发现,这县令就是个没牙的老虎。县里的所有小吏都是议员任命的,县里的地方法律都是议会制定的。县令根本什么权利都没有。虽然明文规定,县令有最终决定权。但这最终决定权只有当议员表决时,同意反对的人数一模一样时才能用。议员们很快就发现,这种表决人数一模一样的事情,一百年都未必有一次。于是议会对县令就越来越不在乎,去年甚至发生南方某县,因为议会和县令闹意见,一年只给县令开了二钱银子的奖金。打脸打的啪啪作响。
县令的奖金不多,俸禄还不如奖金呢。大明县令的奖金遵照太祖朱元璋的规定本来就没多少。如今还不发现钱,发北伐借款。北伐借款这东西就复杂了。说来话长。
北伐借款最早要追溯到江饷的事情。
江饷虽然取消了,但是伏波军还是要花钱养活的。养人就要花流水一样的银子,养船的花费更多。租借澳宋的战舰都是按时辰计价的,就是啥仗都不打花钱都比养兵多。一旦开打,一发炮弹少的也要几十两银子,贵的要花费上千两银子。这一天打下来,你算算多少钱。哪怕是不起眼的子弹。一两银子一发,打上几天都是不得了的数字。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借钱。于是发行了北伐大借款。不知道哪个杀才出的主意,这北伐借款是无限期借款。只付息永远不需要还本。朝廷每年腊月十五还钱,那天借条在谁手里谁可以拿到借条本金的1%当利息。不还本,一年还只付1%,一百年才能收回本钱?这借条谁愿意买。期间经过无数鸡飞狗跳,家破人亡。好歹澳宋元老院买进了大部分北伐借款,完成了北伐,恢复了神州。但是朝廷还有一大堆北伐借款卖不出去堆在国库里。为国纾困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大小各级官员的头上。从弘光三年开始,所有的朝廷俸禄就全部用北伐借款发放。以此形成定规,再也没改过。
朝廷用借款给官员发工资,官员却不能用借款给老百姓付工钱。北伐借款禁止在市场上流通,更不允许强买强卖。凡是强推北伐借款的官员轻的丢官,重的送命。理论上官员必须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把自己的俸禄兑换成现钱才能花。但是这不但路途遥远,真兑换十两银子的借款都未必能兑到一两银子的现钱。好在元老院额外开恩。在各地的元老院工作委员会会根据各地县令的俸禄定期定量1:1的为其兑换成现钱。要不然全天下的县令真的要饿死了。
地方县令没什么好处,连带着中央朝廷的三节两敬也就没了。单靠朱元璋规定的俸禄,耗子也养不活。好在元老院会时常给中央的官员开些补贴,又时常借调一些工作人员打打下手,分担点责任。节约了过去请幕僚的钱。大部分中央官员的日子也还可以,如果能混到尚书侍郎之类的大官,日子也不比过去差多少。
但是这些补贴只是针对有实权的官员的。如果一个进士,没有实授官职那就只能去当言官。那就一文钱的补贴都没有了。靠着那点俸禄,言官进士穷的连过去的秀才都不如。说起来,言官依旧可以到处骂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官,人人都能弹劾。但是这弹劾出来从来都没有任何卵用。况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骂的。比如文德嗣。
曾经有一个大胆的言官痛骂了文德嗣。你骂骂文德嗣太不注意身体,经常过度操劳,也就算了。他批评文德嗣过分揽权企图篡位。这就太过分了。这边骂完,那边元老院工委就停了他兑换借款的渠道。搞的这言官真正连饭都吃不上。字面意义上的吃不上饭。于是这言官当街叫卖自己的家具衣服,说因为活不下去只能如此。结果被南京城管的几个临时工一顿痛打,说他乱摆摊占道,影响市容。折腾很久,后来好歹在甘肃给这言官寻个岗位,让他到沙漠里面看沙子去了。
朱得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实在不想让自己的孙子也朝儒家的大坑里面跳。现在有了学习髡学的机会,出去看看世界也好。反正地也不会跑,外面混不下去,回来种地总还是可以的。
朱得文能同意自己所有的儿子都离开沭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地的方法不知不觉的改了。自从元老院开始推出机械化租赁耕作以来。朱得文越来越依赖各种机械化农业队了。机械化农机比雇工强太多了。便宜,快速,还少了很多管人的麻烦事情。虽然朱得文手里的田地已经超过五万亩,但是靠雇机耕队干活,区区几个老管家长工,居然也能管得过来。
然后朱得文就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害。丰灾。是的,丰收的丰。
那一年真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年景。风调雨顺。再加上各种元老院的种地神技,朱得文连做梦都没做过这么好的收成。那穗子结的,真的把稻杆都压弯了。朱得文最好的一块地亩产一千四百斤。一千四百斤!不是四百斤,是一千四百斤!
然后这些粮食就砸手里了。
谷贱伤农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谁都知道种地不挣钱。一百块钱投进去一年能挣上一百二十都算好的。一不小心只能收回八九十搞赔了朱得文都也能接受。但是居然硬是卖不掉,一分钱都卖不掉的事情朱得文实在无法理解。这可是粮食啊!真正的粮食啊!人哪能不吃饭呢?啥卖不掉,粮食也不可能卖不掉啊!就是乱七八糟的次品劣质粮食也不应该一分钱都不值啊,何况自己的这个可全是优级粮食呢?
朱得文急的满嘴大泡,到处想办法。专门去找了元老院沭州工作组,工作组组长亲自给他算了一笔账。哪怕沭州的粮食一分钱都不用花,单单运费,沭州的粮食到武汉的价格就超过了武汉的粮价了。现在是全国大丰收。湖广熟,天下足。今年湖南一地的粮食就足够供应武汉长沙等诸侯城。何况辽东和亚美利家屯垦区今年也是空前丰收,水运成本远低于铁路。这些元老院直属基地的粮食收购不收购也要进元老院的粮库。如今元老院的粮库已经全部装满,确确实实无法收购粮食了。
朱得文算来算去,确实如此。只要粮食运输超过300公里就连免费粮食都不值得运了。但方圆300公里,一个大城市都没有。大家都种地,谁家没事买粮食吃呢?好在元老院工作组告诉朱得文,元老院已经通过决议。今年所有农业贷款一律缓收一年,不但允许农户推迟一年还款而且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建议朱得文自建粮库解决余量问题。
朱得文心里苦笑,数千万斤粮食自己如何存放。粮食丰收又不是今年一年,自己粮库已经存放了好几百万斤粮食。早就满满当当。谁曾想会出这样的事情。何况粮食卖不掉就没钱,拿什么来修粮库呢?
走投无路,朱得文回到家里。远远的就看见自己地里露天堆积的大粮堆。走近一看,这粮堆引来无数鸟雀,自己的老婆子正在和家里的长工一起用绑了布条的竹竿驱赶。
老婆子满脸是汉,看见了朱得文赶紧问道:“老头子,怎么样?”
朱得文痛苦的摇摇头。老婆子眼看着那些鸟雀去而复返,也顾不得说话。赶紧又去驱赶。只是这露天的粮堆又不止一处,这边赶走了,那边又来了。正累的不行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狂笑。
老婆子回头一看,只见朱得文坐在地上,哈哈大笑如同疯了一般。
“老头子,你怎么啦?你没事吧。你可别吓我。你没疯了吧”
朱得文边笑边摇头,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没事,我没疯。是我前两天得了失心疯,疯的嘴上都起了泡”
边说,朱得文边把嘴上的大泡指给老婆子看。
朱得文起身拍拍屁股说:“走吧,咱回家吃饭去。”
老婆子不同意:“那么多小鸟祸害咱家粮食呢。我让人送饭过来,咱在地里吃吧”
朱得文大度的说:“赶鸟干什么?就算今日赶了他们明日还是要来的。你让人收拾收拾,把咱家粮库装满。剩下的就放这里吧。”
老婆子问道:“放这里怎么行呢?那么多粮食呢,总不能不要了吧”
朱得文说道:“怎么能说不要了呢?回头我再找找,看能不能找个买主。如果能找到咱当然要把这些粮食卖掉,如果找不到买主那不算了还能怎么样?”
朱得文劝说道:“这反正也是天赐之物,我等小民能拿多少恩赐当然就拿多少恩赐。拿不了就算了呗。难道非要把上苍的恩赐一滴不剩的全收到自己手里才算完吗?贪得无厌,累的恐怕是自己吧。”
老婆子倒也慢慢听明白了过来。
朱得文继续说到:“所谓良田万亩,安居不足六尺。家财万贯,一日只有三餐。别说长命百岁,就是个千年王八,咱家的存粮也够我们两口子吃到死了。回家做饭去吧。”
事情一看开,啥事都好办了。
朱得文再也不愿意自己种地了。朱得文找到元老院沭州工委,要求把地租赁给元老院的天地会种。虽然沭州工委也推荐了其他几个农业公司,但是朱得文还是坚持和天地会签订合同,租金都好商量。按朱得文的话说,反正肉烂了也还在锅里。元老院自然也不愿意欺负朱得文。天地会不但签订了一个长达20年的长租合同,还一并把朱得文欠银行的贷款也接受了过来,反正银行也是元老院的买卖,账慢慢从租金里面扣就是了。
地一出去,人就闲了下来。朱得文决定举家搬迁到沭州城里去住。毕竟这沭南地区是越来越没人了。整个沭州地区百姓进城的进城,出海的出海。人口十不存一。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田地荒废的事情甚至比崇祯年间更厉害。附近也就沭州城里还算繁华点了。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过去只是名义上的沭州县,现在百姓心里也慢慢认可了。地域分割已经没过去那么厉害了。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可了自己的一个新身份-----中国人。
原先大家除了认可自己的县以外,还都承认自己是大明的人。但是那些从两广过来的假髡却坚决不承认自己和朱明有一毛钱的关系。连带着那些后来跑到诸侯城里的打工仔也不承认自己是大明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叫法慢慢流行了起来。朱得文觉得中国这个名字好,中央之国,堂堂正正。五洲诚服,四夷来朝。
现在不但在汉地十八省,就是后金,蒙古,朝鲜,日本,乃至于更遥远的亚美利家,亚非里加屯垦区只要说汉话,写汉字的统统算中国人。既然都是中国人,住在沭南和沭州又有什么区别呢?朱得文反正也是沭州县的县议员,住沭州城里开议会开会更方便。
住进了沭州城,朱得文日子明显清闲了下来。到日子地租自然会划拨到他的银行账户上。没事去议会喝喝茶,聊聊天。到街上转转,兼职个警察城管。什么占道经营,随地吐痰,盲流人口,家长里短,朱得文啥都能管管。谁敢不听,就送谁进衙门里打屁股。沭州可是大明的地盘,可不象诸侯城里那样没大没小。
这天,朱得文逛街逛累了,有照例走进沭州城里的一家老面馆吃面。
“朱皇叔,那些广州城里姓袁的又来欺负你侄子了。你不出面管管吗?”
不知为什么,沭州人总是说朱得文是当今弘光帝的皇叔,是皇族人。朱得文怎么解释都没用。
朱得文一拍桌子把眼睛一瞪“哪个不长眼的敢反对我们文皇帝,不要命啦。不先问问我老朱的鸟铳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