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高启明》同人作品《大世界的照相馆》版权归《临高启明》版权方和同人作者所有; 为方便阅读,WIKI编辑仅进行必要的区分章节。
作者
圣天使高达
原帖
北朝论坛:
同人:大世界的照相馆
状态
开 始 时 间:2015-9-8
最后更新时间:2015-10-7
正文
大世界的照相馆
大世界快要开张了,我也写个同人,有什么BUG大家提一下
163X年X月,广州大世界。
“噼啪啦噼啪啦……”,炮竹声起,舞师助兴,红毯铺地,花篮成列,这种种具有现代气息的营业开张仪式,标志着又有一家具有澳洲文化特色的商店进驻广州大世界。现场除了有广州的元老领导班子,收到邀请函的当地士绅商贾,归化民干部,还有爱看热闹的老百姓在警戒线的外围挤得水泄不通,好不热闹。仪式的第一个流程就是元老代表洪璜楠部长上场讲话,介绍这是办公厅旗下八十三号店的下属商店,主要向广大民众展示澳洲的特色文化风气,说俗了就是一家展览馆与照相馆的结合体。一楼的展览馆主要是展览元老的一些美术作品,以后将视情况对外开放,供社会各界人士租用,展览自家珍藏的书法字画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二楼是照相馆,顾明思义,就是照相,但洪部长说得很有小清新文艺范,什么记录你的人生,留下你的青春倩影之类。接着邀请刘翔主任进入揭牌仪式,随着刘主任手中的红绳一扯,挂在牌匾上的红布应势而落,“印象澳洲”这四个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大字出现在众人眼前,而在场的几位元老看了都在心里吐糟一番,而两侧也挂着写有“广州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和“广州影像服务中心”这两块牌子,让在场的士绅贾看了半天也看不出这是对联还是店名,何况是外面那些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
仪式结束后,照相馆的主要负责人黄耀民元老领着大家进馆参观。这个黄元老是500众里少有的美术工作从业者,他穿越前是一个电视民工,就职于广东某地电视台,从事摄像和后期制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已经遇到了传说中的玻璃天花板,于是就考虑横向发展——赚钱,打着电视台的名号接私活,最后发展到偷出电视资料卖给人家,结果东窗事发,电视台准备走法律程序——告他,走投无路之下,他唯有选择穿越。穿越后他在开局时只能作为基本劳动力,局面打开后又成为酱油众。好在他现在心态也变得平和了(逃过劳狱之灾,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平时就在芳草地做老师,业余时间就出去采风,拍摄一些临高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以及市民的生活百态。而执委会选择他去广州做照相馆的负责人,就是希望他用些相片更直观地向大明百姓展示临高生活的优越性,加速“以髡变夏”的进程。刚开始他是拒绝的,但办公厅送来了三个女仆,而且暗示她们可接受大尺度拍摄后,他投降了。(待续)
黄耀民迫不及待地把其中一个女仆带到他的摄影棚,他的摄影棚设在芳草地学校的一个角落里,他除了上课之余还承担学校的一些拍摄任务,这也方便了他把这工作室占为己有。
他走进暗房,先戴上手套、口罩,感觉像是要走进一个化学现场,没办法,数码相机和电脑不可能用一辈子,光学部门研制出湿版相机后,他也得从古老的湿版摄影法玩起,而湿版摄影DIY中有些材料是易燃有毒的,所以珍生命,从自身安全做起。拿出蒸馏水,水盆,克级天平,酒精灯,烧杯,搅拌棒,大漏斗,试管,量筒,滤纸,玻璃刀,硝酸银水浴槽。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动工。
首先将配制好的火棉胶倒到玻璃板上,让火棉胶迅速布满整个玻璃板,然后把剩下的倒流回瓶中,然后晃动玻璃板,使乳剂面光滑均匀。放入硝酸银水浴槽,使它可以感光。等待四分钟,取出玻璃板,用纸把背部擦干净,装入片夹内。回到摄影棚,黄耀民示意女仆坐在蓝布背景前(因为湿版只对紫外线、蓝色光线和部分可见光线敏感,对暖色的光线则弱。),用一个铁架子夹住她的脑后,固定头部。在那个湿版诞生的年代,因为这长长的曝光时间,要想得到一张好的照片,就得在5到10秒内将丝毫不能动,哪怕是眨眼。布好煤气灯,裹上白布,调好焦距,片夹装入相机,打开镜头盖(湿版相机的快门就是镜头盖),等待五秒,盖上镜头盖,取出片夹,回到暗房,倒显影液,大幅度的摇晃玻璃板,6—8s后出现影像,15s左右停止显影,用水直接冲洗,水洗完成用定影液进行定影,烘干,让影像变得越来越亮,最后上漆收尾。
黄耀民看着最后成像的影片,能一次成功,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过亚洲女性裸妆拍这黑白照还是没有大洋马上镜,看来下次要向办公厅反应一下。刚才那些都是在热身,现在要来正式的了,他用眼光扫了扫女仆的衣服,示意了一下,女仆刚开始一愣,随即就领会了——来之前办公厅与她们沟通过,如果你们选择伺候这位元老,那就要满足他某方面要求。女仆先是扭捏一番,红着脸准备脱的时候,黄耀民的小灵通响了……
黄耀民接过电话,原来是洪璜楠打过来的,说有要事和他相谈。
“老洪,你不是在广州吗?怎么又跑回来了?那个马车4S店项目你还没死心吗?”
“可不是吗?就为这事,不知被多少元老喷了,看来我在元老院的日子不好混呀。“洪璜楠只能苦笑道:”这次我也顺便带个学生回来,是一个好苗子,平常你帮我带一下。来,识新,叫一下黄老师。“说完,洪璜楠从他身后领出一个十五六岁模样的少年,个子瘦小,不过眼睛里还是透出灵性。洪璜楠说了一下与他的相遇,觉得他是一个好的艺术苗子,想培养一下,不过洪璜楠自己都忙不开身,只有带他回临高学习。黄耀民看见他随身带着速写本,觉得也是一个可造之材,便答应下来。陈识新一听,立刻跪下喊道:
“师父,请受徒儿一拜。”
“别,别,咱们这不搞端茶拜师这一套,赶紧起来吧。“黄耀民笑着搀扶起陈识新:”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草民……学生姓陈,名识新,今年15岁,大明广府人士。“
“说说你的梦想吧。“
“梦……梦想?“陈识新补黄耀民问得一愣。梦想?是什么东西?想以后有饭吃有活干算不算?
“行了,别闹了。“洪璜楠赶紧打断黄耀民的恶搞。”这小子广州净化过了,等一下你帮我带他去国民学校报名,语文这块他有一定基础,学其它学科就行了,其它时间就跟你学画画和摄影,你也有个学徒帮忙,减轻一下负担。“
“我带他可以,但镜头跟化学药剂呢?我那些宝贝镜头可不舍得给他练习,一些化学药剂咱们不能批量生产……“
“这样,你就先教一下美术基础这方面的内容,冲洗这块你就让他打个下手,镜头这方面也是个问题,以前的光圈做得不够精密,漏光,光圈也收不了太小,所以一般都是大光圈拍摄。所以焦点外虚得比较厉害。不过科技树还是得慢慢爬……“
洪璜楠又与黄耀民东拉西扯一番,就拜拜走人。黄耀民安顿好陈识新,回到宿舍,看见三个女仆用一种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他也不打算让这种期望落空……
黄耀民吃完刚才女仆做的晚饭后,回到自己书房,打开电脑,在BBS发出贴子“光学部门可能复制出旧时空哪个年代的镜头”。不一会儿,化学实验室的徐奇作出回应:
“俺感觉只要是不涉及特殊玻璃以及多片镜片的设计差不多都可以,毕竟发展数学计算的事情是不用重复做的。实际多半是照着二战及二战前的大中画幅镜头设计生产镜头,毕竟现代设计中对特殊玻璃和镀膜的使用是临高跨不过去的槛。而天赛,双高斯这些镜片少,又成熟的结构在生产性上是没有太多问题的,这些个相对更新些的结构倒是比较容易实现。不过多半是需要再为大像场重新设计一下,但有软件辅助总归不是特别麻烦。”
至于镀膜这件事,本时空的国产镀膜机也是挺好用的,也不算贵。但是圣船上显然没人带,其实就算带了也然并卵,没有高纯的材料用于蒸镀耗材。至于寨出镀膜机的科技树,卡在高真空的实现与保持上,又是相当时间干瞪眼的问题。至于镀膜设计,500废里似乎没见几家光机所等单位出身的兄弟。而俺虽然卖了不少产品,但自己动手做只玩过简单的单层金属膜,真要点开薄膜光学的科技树又是无比的坑啊!顺便说,印象中早期有用酸蚀的办法在玻璃表面形成一个腐蚀薄层来增透的手段,这个方法在临高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效果如何俺是真没见过。
“镀膜就算了,多片式镜头足够了”这时李赤骑也加入讨论
“嗯,没有镀膜八个空气面就是实际能用的上限了。还好这个条件下也有一堆可用的结构。”
“手动镜头结构可以直接抄吧?都不用再设计?”
“可以,只要有对的上牌号的玻璃,像场像距匹配就直接照着生产就是”
八个空气面?黄耀民虽然不是学光学出身的,但也知道能做出多片式镜头也足够了,他决定再找一下资料,找到一篇《大画幅镜头的结构性能和选择》这样的超长文。他看了一下里面几款大画幅相机镜头的结构介绍,发现.dagor结构的镜头比较适合应用到临高,就特意复制了这几段文字:
1892年被设计出来的dagor结构可以说是现代光学的开始……Dagor镜头采用6片两组结构,也是对称型的正光镜头,它可以看作是海普岗结构的一种衍生,由于采用了胶合镜片的技术,一片加工难度大的镜片可以分成几份由几块镜片分别承担,因此这个镜头是能够大规模普及的第一款设计,也正由于多块镜片胶合成的镜组可以利用不同的玻璃属性进行更好的色散校正,dagor镜头结构实际上是处于广角结构和标准镜头结构之间的一个结构,从海普岗那里继承来的广角镜头的特性和多镜片校正本身是有一定冲突的,大多数成品的dagor镜头都是在60-80度之间的,但因为它能很好的校正基本的几种高级相差,因此口径可以做得比以前的镜头更大,一般极限是f6.8,因此这类结构的镜头绝大多数都是F6.8的……
Dagor镜头刚出现的年代,还没有镀膜工艺,这个结构在设计上也因此避免了过多空气面造成的界面反射效应,仅有四个空气面,光线的透过率算是非常高的。
他把这上面的文字发上论坛,期待光学部门的好消息,然后关机睡大觉。
趁着假期有空,把同人更新一部份,余下明天有空再更
帝国的第一台相机——湿版相机,是哪位元老发明的,到现在还没有历史定论。我们今天也只是从某位的笔记中提到的“达盖尔摄影法”来进行一些猜测。但帝国的第一款相机镜头问世却有大量的资料记载,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些资料不得不佩服帝国光学工业的科学元老,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成就,直到今天恐怕也无人超越,特别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天赛镜头,到底是怎样的才华才能激发出这种灵感,设计出这一支超凡脱俗细节的光学镜头,在当时获得了鹰眼的美誉,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也比较低,直到今天还在广泛应用,毫不客气地说,应该是天赛镜头的出现才使摄影普及化成为必然。
————《相机发展史》
“老黄,你这些相片拍得不错呀,成像还是挺清晰的吗。”刘翔看着这些相片说道。
“这还是要归功于光学部门,特别是他们仿制的天赛结构,这个结构最强的地方在于中心部分的结像,反差强而且分辨率高,使相片的成像质量大大提高。”
“那火棉胶,定影液这些化学药剂我们可以量产了?”
“那些是军工厂、化工厂的副产品,不是标准化的产品,需要实验室重新调配,所以,产量是不稳定的。但这几年我都是保留使用,还是留下一定的剂量供给广州相馆这边,毕竟这照相在这个时空还是奢侈品,广州这边也不可能每家每户都跑来这里照相。”这时,洪璜楠出来补充道。
刘翔:“那照这么说这照相馆会很冷清咯,而且还在这里放置一个元老,这样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黄耀民:“多谢刘市长关心了,我也不是一直呆在这家照相馆,而且这家照相馆还有一部份美术馆的功能,我把一些大明的悲惨现状与临高的幸福生活作对比,让这些老百姓明白咱们元老院是给他们带来盛世生活,将来还会配合宣传队下乡宣传,减少一些反抗压力。还有就是培养美术与摄影人才,要知道现在的摄影可不比后世的摄影,后世只考虑艺术性的东西,现在搞摄影不但要有艺术还得有技术,特别是冲洗照片, 这是一门手艺,要靠练的……”
黄耀民在这边向参加开张仪式的各位元老讲述照相馆的相关情况,却不知他的作品对17世纪的广州百姓生产生活产生了具大的影响。
早上,高记货行(想不起高举的店名)响起一阵阵鞭炮声,平静的街面顿时热闹起来,左邻右里打听起来:“高老板又有啥喜事了?”放完鞭炮,便有两个伙记捧着用红布盖住的牌子从后厅走出来,高举则站在香案前,拜了几拜,然后示意伙记把牌子挂到墙上,接着把红强一扯,红布滑落而下,一幅10寸大的玻璃片显现在众人眼前,大伙凑近一看,这玻璃片的面上还有画像,不,是真实的人物影像印在那。有见过世面的人立即说道:“这是澳洲人的相片,只要人站在一个方形的盒子前面,闪一下,就可以出来一个人像。”
“对,对,对,我也听说过,你看这上面,除了高老爷外,好像都是报纸上所见的澳洲大官呀!”
一时间,众人哗然,高举听了表面上不为所,心里却怎是一个爽字可以形容呢?要知道昨天的第一张相片拍卖会可是与李洛由进行激烈争夺,要不是手里的流通劵够厚实,这第一张相片可就归他李东主了。这可是意义非凡呀。高举之前打听过,这相馆拍摄照片是要先拍一张,等冲洗出来确定无误才拍第二张(主要是黄元老的冲洗技术还不稳定),他老早就打算拍下这相片然后要求与到场的广州市领导班子进行合影留念。一定要拍大尺寸(8X10),一个人拍那孤仱仱的小尺寸(4X5)有什么意思。而且外面一直风言风语,有传他高老爷已经在澳洲人面前“失宠”,他“澳商代表”的地位汲汲可危,所以这张合照志在必得。
“迎片仪式”完成后,高举的大夫人领着众小妾从商铺前厅的侧门走进来,忐忑不安地问道:“老爷,这就是相片?可够真实的,但将来朝廷追究起来会不会留下这凭证呢?别忘了咱京城还有商铺。”高举听了,冷笑一声,道:“朝廷?你觉得朝廷还顾得过来吗?现今天下灾荒连年,中原贼冦四起,还有北边的建虏经常叩关。这澳洲人我不知能有多久,但看这盛世场面,没个百八十年,也有个三五十载吧。那北京的店铺也是杨公公的名下,你就给我少操这心了。”
“老爷教训得是”
“还有,你明天把各房子弟叫来,将所有未过童试的都给我送去临高学习,如果能学到那摄相术更好。”
“老爷,听说这广州将来也是要建学府呀,何必送到临高呢?而且不学四书五经,只学那匠役杂技,这些让下人子弟去学不就行了?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恩典。”
“别罗嗦,叫你们照办就是了。”说完,高举不理众人议论,独步走入内厅。其实高举隐隐中感觉到有些首长常说的“科学乃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大概意思,澳洲人绝对会不断地提出“新玩意”,又不断地赚钱。而自己只有紧跟他们,学习他们,了解他们,才能使自家不断地发展下去
大世界的照相馆开张,在广州市井之间迅速传开,本来这些普通百姓对澳洲人的“新玩意”已经有总见怪不怪的趋向,但这“摄人入画”的玩意还是超出他们的认知,特别是高举搞了那个一个印片仪式后,第二天就有大批人涌入广州大世界,这也间接为大世界带来大量客源。
由于照相馆开张初期有元老在此经营管理,为防止有人对其不利或造成不便,驻防大世界的警卫拉起了警戒线,实行客源分流,那些看热闹,还不打算拍照的可以在一楼的展览厅欣赏澳洲人的美术作品。而澳洲人的美术作品都是采用现代绘画技法,展览的作品也一般都是素描、石膏像、油画这类,而且现代美术的构图总是希望脱离直线或垂线,与中国人要求画面平衡和对称的审美习惯有很大的差异,以致于让当地百姓从心理上还是认为他们这些前宋后裔已成“蛮夷”,从而议论纷纷。
有讨论他们的审美的:
“这些就是澳洲大家画作?啧啧,实在是难登大雅这堂,你看他们老画夷人(石膏像)的裸像,这些画传出去真是有伤风化呀。”
“看来这澳洲人生性好淫,所传俱实呀,而且所画男女不俱,这龙阳之好也必是他们的风气。”
“还有,你们看他们不管画人还是画景,都好侧画或仰画,这还不止,你看他们摄这人像,多是‘腰斩’。看来这班宋人后裔也是久居蛮夷,吾辈必费力将其引回正统……”
有虚心“临摹”的:
“黎兄,你要记住这些图片上的人头,哪些是‘贼首’,哪些是‘匪类’。”
“知道了,杜兄,你也记住这些图片上的景像,特别是临高的那些城防,咱们现在委与屈蛇,等哪天王师回来了,这些都是有大用的。”
当然也有倍感惆怅的:
“梁兄,你看这些澳洲画片,兵农工商一一俱全,各有风采,却唯独缺这士子,这澳洲人是要变天下之大变呀。”
“林兄,说话注意,这是澳洲人的店呀。”
“莫怕,这些警卫离我等甚远,估计也无碍,等哪天我代表广大士子前去会见这广州新上任的安抚使,劝他莫要背离正道。”
看完这些画作,如果想拍照的话可以上二楼,在拍照之前工作人员向你科普一下照相的原理,以免让客人对这新事物缺乏认识而造成心理恐慌,要知道在后世的晚清末年,照相机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摄魂入画的邪术”。而当客人听到早在公元四百多年前,就有《墨经》记载光影成像的原理,心里就会有一种认同感,觉得这些原来是咱们老祖宗的东西。
由于是相馆开业初期,人手不足,难免会造成顾客等待时间过长,而二楼那个挂黑色门帘的房间就是为此而用,只要你再交一点钱,你就可以进去观看放大版的“拉澳片”,说起这“拉澳片”,那些去过临高的人都知道,这也是澳洲人的新玩意。观众坐在长条板凳上。将片放于木制箱中,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八张,每张片不过半尺。此种片需两人配合,一个推动底层的一张片子,顶动另一张供观众换看画片;一个在另一侧接过底层片子送入上层。旁边不花钱的观众只能看上层的片子,中层的看不到。演员表演时,也是把中层的片子说唱得神秘,夸赞得有趣,引人花钱。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澳洲大片”之外,还有那“澳洲热”更是让人欲罢不能。看完这些“澳洲大片”,工作人员还会赠送一幅挂历,上面的都印有新历与农历,这也是元老院想在无形之中推广新历法。至于挂历上的画,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些元老恶趣味,把九十年代那种摩托车女郎也要求印上去。听说有一位秀才拿了这一幅挂历本打算请人作法把它给烧了,但又害怕变成妖孽出来危害人间,反正这些都是上好的纸,等哪天上京赶考也用得上,还是留下来自己批判一下吧。
叫到号的人就可以进去拍照,由于现在的相机镜头都更新换代,用上了天塞结构的镜头,样式就是完全翻版老蔡司的款式,镜心快门,光圈可以达到f/3.8,人头不用架子固定,再加上媒气灯光,曝光1/20秒。剩下的就等待冲冼出来。
就这样,相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进入南粤大地,往后一段时间里,你的家里有张相片,也就等同于后世改开时家里有没有彩电,冰箱之类的物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