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00|回复: 0

黄岩蜜桔

[复制链接]

1292

主题

167

回帖

4896

积分

时空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896

1637股灾纪念章第三次反围剿纪念章南洋船票

发表于 2019-6-26 14: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高启明》同人作品《黄岩蜜桔》版权归《临高启明》版权方和同人作者所有; 为方便阅读,WIKI编辑仅进行必要的区分章节。


黄岩蜜桔作者ID百度贴吧
红的领巾同人重要信息地点
黄岩,庄园内容关键字
怀念,旧时代,乡居生活转正状态
待转正发布帖贴吧原帖
黄岩蜜桔(同人,改编自俄国作家蒲宁《安东诺夫卡苹果》同人写作情况完结情况
完结首次发布
2017-08-18最近更新
2017-08-18字数统计 (千字)
12.1







  
交代下背景,蒲宁自己是破落贵族出身,十分反对沙俄对农奴制的改革,更不用说二月和十月革命,最后客死法国。蒲宁这篇文章我高中时学过,写得非常优美,对于老沙俄的怀念十分到位,有点像张岱的《陶庵梦忆》。
我这篇改的文章,本来想改个像毛子的地方,但是我本人没在北方生活过,也不知道北方明朝产什么水果,由于我在台州很多年,就借台州的黄岩蜜桔来写了,那时小冰河期,江南也冷,说得过去。
这篇文章在临高时空是明亡20 年以后一个老士绅写的,那时他也已经用白话写作了,一方面受过迫害不敢写文言,另一方面髡贼10年X乱结束后,开始放开一些文禁,老东西不安寂寞,就写了这么篇软反动的东西。
文化口的,宣传口的干部要密切关注这种新动向,决不能让这些毒草继续蔓延,打着所谓温和的“旧日时光”回忆,“朝花夕拾”的幌子行抹黑元老院之实的反动文宣。

我介绍一下原作,安东诺夫卡苹果 编辑《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俄国作家蒲宁的代表作品之一。文本中作者用欢快、愉悦的笔调描写着“果园丰收”的景象和“庄园生活”的美好图景:“……我怎么也忘记不了金风送爽朗初秋”,“……天气多么凉呀,露水多么重呀,生活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美好呀!”,“我至今还记得,我那时曾经觉得当个庄户人是件异常诱人的事”等等,表达了作者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后又使用句子“已经没有三驾马车,没有供骑乘用的‘吉尔吉斯’马,没有猎狗……我已故的内兄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那样的地主兼猎人了”作为转折,表达了作者对渐渐没落的沙俄贵族庄园的淡淡的悲哀。
改得比较匆忙,但是文章是好文章,看完后你甚至会对旧势力的一些情怀产生同情,这篇文章我高中学的,近十年了,每次秋天我总会想起,吃苹果总会想起安东诺夫卡,希望临高粗胚一起欣赏下,另外也算是为临高另一面补点东西,有人得到就一定有人失去。




……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这几场雨十分及时,正巧是在乞巧节前后下的。俗话说:“乞巧节雨蒙蒙,不起浪,不刮风,好过秋来好过冬。”后来到了夏末,田野里结满了蜘蛛网。这也是个好兆头,所谓:“夏末蜘蛛成群,秋天五谷丰登。”
……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柏树的林荫道、落叶的幽香以及--黄岩蜜桔、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这是那位举人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蜜桔,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蜜桔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剥净蜜桔后大嚼。这可是老规矩了。就算那位举人看到了,非但不会阻止他,反而还要劝他吃:
“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① 大明产的一种晚熟蜜桔。

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宁静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花揪树上的肥肥的喜鹊声、人语声,以及把蜜桔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辘辘的声音,才打破了寂静。果园里由于树叶日稀,已经可以望得很远。不但那条通往用稻秸作顶的大窝棚的林荫道,连大窝棚本身也都可以一览无遗了。入夏以来,举人的管家把全部家当都搬到了窝棚旁进,虽说到处都是香喷喷的蜜桔味,可这儿却香得尤其馥郁。窝棚里铺着几张铺,放着一支火铳、一只长了铜绿的茶炊,窝棚的角落里搁着碗盏器皿。在窝棚旁边堆放着蒲席、木箱和用坏了的杂物。此外,场地上还挖了个土灶。中午在土灶上熬美味的腌肥肉粥,傍晚则把茶炊放在土灶上烧热,每当这种时刻,瓦蓝色的炊烟便像长长的带子,在果园的树木中间弥漫开去。逢到节日,窝棚附近热闹得如同集市一般,树木后面不时闪过鲜红的衣裙。那些小家碧玉、独院小地主家的姑娘,穿着发出扑鼻的染料味的无袖长衣,唧唧喳喳地聚集到这儿来,“公子哥儿”也都穿起他们的漂亮衣裳--做工粗糙、土里土气的长衫,络绎不绝地来到这儿。连保长年轻的妻子也屈尊枉顾。她已有身孕,大脸上睡意朦胧,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活像一头水牛。她头上的确长着一对“犄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辫,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不伦不类的金莲鞋,一看就知道脚没裹彻底,毕竟不是正经大家闺秀,不过是个酸秀才的女儿,站在那儿显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绒坎肩、长围兜和用家土布做的襦裙,裙子的底色是青色的,染着蓝色的靛料,裙裾上还镶着一条红色的阔滚边……在园子里格外扎眼。
“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管家摇着头,议论她说,“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
男孩子们穿着白麻布衬衫和短裤,光着脑袋,露出淡色的头发,蜂拥前来。他们一边三三两两地走着,小小的光脚丫踩进薄薄的浮土里,一边斜睨着挂在蜜桔树上的那条毛蓬蓬的狼狗。人们买蜜桔,不用说,只要去一个人就行了,因为只消一文崇祯老钱或者一枚鸡蛋就可换到好些蜜桔。但买的人很多,生意十分兴隆,乐得那个身穿斜襟外衣、脚登火红色靴子、患肺痨病的老管家连嘴都合不拢来。他由兄弟帮着做买卖。他兄弟虽然口齿不清,近乎**,但是手脚倒挺麻利。老管家完全是出于“行善”才收养这个同胞手足的。做买卖时,老管家常常开开玩笑,讲几句俏皮话,有时甚至还“逢场作戏”,拉几下绍兴出产的二胡。直到傍晚,果园里始终人头济济,在窝棚附近响彻着笑声、话语声,乃至跳舞声……
入暮以后,就很有点寒意了,地上铺满了露水。我穿过打稻场,尽情地闻着新稻的稻秸和稻糠的香气,沿着果园的围墙,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吃晚饭,在寒气袭人的晚霞下,村里的人语声和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分外清晰。天色越来越暗。这时又增添了另一种气味:果园里生起了篝火,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在黑魆魆的果园深处,出现了一幅童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就好似在修罗地狱的一角一般:窝棚旁腾起血红的火舌,而周遭则是无边无际的黑暗。烤火人的漆黑的轮廓,就像是用乌木削成的,在黄火周围游动,于是他们投到蜜桔树上的巨大的影子也随之而摇晃不已。一会儿一只足足有好几尺长的黑黪黪的手把一棵树遮得密不透风,一会儿又清晰地出现了两条巨腿--就像是两根黑漆柱子。摹地,黑影闪了闪,从蜜桔树上滑落到了林荫道上,盖没了整条道路,从窝棚直至围墙的便门……
深夜,当村里的灯火都已熄灭,七颗如金刚钻般的北斗星已高高地在夜空中闪烁的时候,我又跑到果园里去了。那时我好似盲人一般,沙沙地踩着枯叶,摸黑走到窝棚边。到了那一小片旷地上,光线就稍微亮些了,旷地上空横着白茫茫的银河。
“是您吗,少爷?”有人从暗处轻轻地喊住我。
“是我。还没睡吗,狗子?”

“我们怎么能睡呢。时间大概很晚了吧?我好像听到那马车车队快要过来了……”
我俩久久地侧耳倾听着,感觉到土地在颤抖。继而,颤抖变成隆隆的响声,由远而近,转眼之间,车轮好像就在果园的墙外敲打起喧闹的节拍:马车发出隆隆的响声,风驰电掣般奔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声音也就越来越响,越来越怒气冲冲……可是突然间,声音轻下去了,静息了,仿佛消失在地底下了。
“狗子,你的火铳在哪儿?”
“喏,就在箱子里边。”
我举起沉得像铁棍似的单管火铳,冒冒失失地朝天开了一火铳,随着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道红光直冲云霄,一瞬间,耀得眼睛发花,星星失色,而四周响起的嘹亮的回声,则沿着地平线隆隆地向前滚去,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消失在洁净的、对声音十分敏感的空气中。
“嘿,真棒!”老管家说,“少爷,再吓唬他们一下,再吓唬一下,要不可够戗!他们又会爬到围墙上来把梨全都摇落下来……”
几颗流星在夜空中画出了几道火红的线条。我良久地凝望着黑里透蓝、繁星闪烁、深不可测的苍穹,一直望到觉得脚下的大地开始浮动。这时,我打了个寒噤,把手缩进袖笼,飞快地顺着林荫道跑回家去了……天气多么凉呀,露水多么重呀,生活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美好呀!

“黄岩蜜桔又大又甜,准能快快活活过一年。”黄岩蜜桔大年,农村里的事就好办了,因为这年的庄稼也必定是大年……丰收年成的情景,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
每当清晨,雄鸡还在报晓,没有烟囱的农舍开始冒出炊烟的时候,我就打开面对果园的窗户,园内凉气袭人,萦绕着淡紫色的薄雾,透过雾纱,可以望到旭日正在什么地方辉耀。这时,我再也按捺不住,一面吩咐赶快备马,一面跑到池塘边去洗脸。池塘边柳丝上纤细的树叶几乎已全部落光,光秃秃的树干兀立在湛蓝的天空下。柳枝下的池水已变得清澈见底,冰凉砭骨,而且仿佛又稠又浓。池水于一瞬间就驱走了我夜来的倦怠,我洗好脸,直奔下房,去同雇工们共进早餐,吃的是滚烫的年糕片、糯米团子和一大块麦芽糖。饭后,我穿过栅桥村去打猎的时候,身底下光滑的皮鞍子给予我莫大的快感。秋天这个时节有一连串本祠节日①,因此老百姓都拾掇得干干净净,人人心平气和,村子的面貌跟其他时节迥然

不同。如果这年又是个丰收的年成,打稻场上稻粒堆得像座黄金的城市,而鹅群则每天早晨在河里游来游去,无所顾忌地嘎嘎叫着,那么村里的日子就非常好过了。何况我们的栅桥村很久以来,还是从我老祖宗的时代起,就以“富庶”著称。栅桥村的老头子和老婆子寿命都很长,--这是村子富庶的第一个标志,他们白发苍苍,个儿又高又大,你常常能听到人们说:“嚄,你们瞧,牛爱花活过了第八十三个年头啦!”或者是下面这类对话:
① 指所在宗祠的祠堂所特有的节日。

“王老狗,你什么时候才死呀?你说不定快一百岁了吧?”
“老爷,您说什么?”
“我问你多大年纪了?”
“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老爷。”
“那么你还记得陈阿水么?”
“怎么记不得呢,老爷,--记得可清楚哩,活龙活现的。”
“瞧,那就得了。你少说也有一百岁啦。”
这个腰板挺得笔直地站在地主面前的老头,温顺地、面带愧色地微笑着,像是在说:有啥办法呢,真是抱歉,活得太久啦。他或许还会活得更久些,要不是在年三十吃了过多的话。
我至今还记得他的老伴。她整日价坐在门廊里的一条长板凳上,伛偻着腰,抖动着脑袋,不停地哮喘着,两只手抓住板凳--老是在想着什么心事。“八成是在担心她那些私房,”农妇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她那几只箱子里的确有不少“私房”。可她却好像没听见似的,忧心冲忡地扬起眉毛,抖动着脑袋,像瞎子般视而不见地望着远处的什么地方,似乎在搜索枯肠地回忆着什么。老妇人身材挺大,整个样子给人以一种阴郁的感觉。她那条脏裙子--几乎还是上个世纪的,她那双麻鞋是专给死人穿的那种,她的脖子枯瘦、蜡黄,土布衫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乌黑的,--“哪怕就这样入殓也行。”门廊旁横着一块大石板,是她买来给自己筑墓用的,她连寿衣也买好了,那是套非常考究的寿衣,绣有福、佛万字,衣边上还印满了经文。

跟这些寿星相称的是栅桥村的农舍:一色的瓦房,还是在他们祖先手里盖的。而那些富有的庄户人家,像孙家、周家、李家,则有两三幢瓦房连接在一起,因为那时在栅桥村还不兴分家。像这样的庄户人家都养蜂,都喂有铁灰色的骡子,并以此而自豪,田庄全都整治得井井有条。打稻场旁边,辟有一方方的大麻田,大麻又密又壮,连成黑压压的一片,打稻场上耸立着谷物烤干房和禾捆干燥棚,房顶铺得整整齐齐,犹如梳理过的头发,谷仓和仓库都安着铁门,里边存放着粗麻布、纺车、新蓑衣、嵌有金属饰件的牛具、箍着铜箍的斗。大门上和独轮车上全都用火烙上了佛万字。我至今还记得,我那时曾经觉得当个庄户人是件异常诱人的事。每当阳光明媚的早上,顺着村子按辔徐行的时候,你止不住要想,人生的乐趣莫过于割稻、脱粒,在打稻场的稻垛上睡觉,逢到节日,天一亮就起身,在村里传来的寺庙深沉悠扬的钟声下,到水桶旁去洗净身子,然后穿上干净的麻布衫、干净的麻布裤子和自己婆姨纳的布鞋。除此之外,我想如果还能有一个健壮、美丽的婆姨,穿着过节的漂亮衣裳,和你双双乘着车去寺庙敬香,过后又一起到蓄着大胡子的老丈人那儿去吃午饭,午饭是盛在盘里的热气腾腾的猪肉、精米饭、蜂蜜、家酿黄酒,--如果能过这样的生活,人生还有什么他求呢!

我对大明士绅的生活方式还记忆犹新--那都是不久以前的事,--它同富裕的庄户人家的生活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样都克勤克俭,同样都过着那种老派的安宁的乡居生活。比方说,刘姑母的庄子就是如此。她住在离栅桥村十二里的地方。往往当我骑马到达这个庄子的时候,天已大亮。牵着一大群狗,只能慢慢地撵着马走。再说又何必着急呢,--行走在朝霞绚烂、凉风习习的田野边,是何等的心旷神恰啊!黄岩近海处地势平坦,远方的景物尽收眼底。天空轻盈、寥廓、深邃。朝阳从一旁照来,使得在雨后被大车辗得磁磁实实的道路好似浇了一层油,亮晶晶的,就跟下过雪一样。四周是一望无垠的大片大片倾斜的冬稻田。冬稻的禾苗,娇嫩、茁壮、青翠欲滴。不知打哪儿飞来一只斑鸠,在透明澄碧的空中盘旋,随后又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只是轻轻地拍着尖尖的双翼。
佃农制我虽然未曾经历、未曾见到,但是,我至今还记得在刘姑母家,我对这种制度却有过体味。我刚一策马奔进院子,就立刻感觉到在这座庄子内佃农制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未见衰微。庄子并不大,但古朴而坚固,由百年的樟树和古

藤四面环拱。院内有许多房屋,虽都不是什么高堂广厦,却十分实用,全都是用青砖和实木拼成,拼得密不透风,像浇注的一样,屋顶则一色铺着青瓦。其中有一幢房子特别大,或者更确切地说,特别长,那是已经发黑了的下房。佃农中的几个老态龙钟的老头子和老婆子,以及一个模样活像《水浒》中的李逵,老得东倒西歪的不再当差的厨子--终日从这房子里向外张望。当你驰入院子时,他们就颤巍巍地站起来,向你深深地作揖。而白发苍苍的马夫则从马车棚里走出来牵马,他还在车棚门口就把帽子摘掉,光着脑袋穿过整个院子。当年他是姑母出行时专门骑在为首的辕马上当御者的,现在则替姑母驾车,送她去寺庙,--冬天他给姑母乘运货的小型马车,夏天给她乘包铁皮的结实的大车,就像方丈外出时乘坐的那种。姑母家的果园由于常年不加照管,由于栖有许多夜莺、斑鸠,由于其出产的蜜桔而出了名,而姑母的宅第则由于其屋顶而出了名。她的宅第是庄子的主屋,座落在果园旁边,被菩提树的枝桠环抱着。宅第并不大,矮墩墩的,已下沉到贴近地面,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它永远也不会有倾圮之日,--它支撑着高得出奇、厚得少见、因年深日久而发了黑的屋顶,显得十分的坚固。我每次望着这宅第的正面,总觉得它是个有生命的血肉之躯:就像一张压在大帽子下面的老者的脸,正用眼窝深陷的双眼--一对因日晒雨淋而呈珠母色的玻璃窗--眺望着前方。在这双眼睛的两旁是两行古色古香的、带圆柱的、宽敞的门廓,门廓的山墙上没有一刻不安详地停着好些吃得肥肥的鸽子,而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麻雀却像阵阵急雨,由一个屋顶倾泻到另一个屋顶……此情此景使人觉得,能够在绿松玉似的秋日的天空下,到这个安乐窝内作客,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

一走进宅第,首先扑鼻而来的是蜜桔的香味,然后才是老式红木家具和干枯了的菩提树花的气味,这些花还是六月份就搁在窗台上的了……所有的房间,无论是仆人室、大厅、客房,都阴凉而昏暗,这是因为宅第四周古木森森,加之窗户上边那排琉璃又都是彩色的:或者是蓝的,或者是紫的。到处都静悄悄,揩得纤尘不染,虽然那些镶花的圈椅和桌子,以及嵌在窄窄的、螺纹状的描金镜框内的铜镜,给人的感觉却是从来也没有人用手碰过它们。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咳嗽声:是姑母出来了。她身材并不高大,但是就像周围所有的东西一样,结实硬朗。她肩上裹着一条又长又阔的披巾,走出来时的气度显得傲岸而又和蔼。她马上就同你无休无止地缅怀起往事,谈论起产业的继承问题来,一边立刻摆出吃食来款待客人:先端出来的是梨子和蜜桔等,然后是丰盛得令人张口结舌的午餐:粉红色的金华火腿炖笋干、八宝饭、白斩鸡、各色腌菜和自家酿的黄酒,--黄酒味道浓厚,甜得像蜜一般……朝向果园的窗户都打了开来,吹进了阵阵凉爽的秋风……

近年来只剩下一件事还在支撑着黄岩日趋衰亡的士大夫精神--那就是狩猎,是多年前一个致仕的老进士发起的,说什么学学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
昔日像刘庄的庄子并不罕见。那时有不少庄子尽管日益败落,却仍可以过养尊处优的生活,都还拥有大片的地和二十来亩的果园。诚然,这类庄子今天也有个别幸存下来的,但是徒具虚名,其中已经没有生活可言了……已经没有三驾马车,没有供骑乘用的马,没有狗、管家,没有家丁,也没有了这一切的享用者--就像我已故的地主内兄刘勋。
自九月杪起,我们那儿的果园和打稻场就开始变得空旷了,气候通常也在这个时候发生骤变。风整日整日摇撼着树木,雨则自早至晚浇淋着它们。偶尔,傍晚之前,在西半天上,落日的颤抖不已的金光会穿破阴沉沉地压在地面上的乌云。这时空气就变得洁净、明朗,夕照令人目眩地辉耀于叶丛和枝桠之间,而叶丛和枝桠则由于风的吹拂犹如一张活动的网似地摇曳摆动。同时,在北半天,在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上方,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冷冰冰地、明亮地闪着光,乌云则慢慢地凝聚成为连绵不绝的含雪的云峰。每逢这种时候,你站在窗口,就会想:“谢天谢地,说不定会放晴了。”可是风并没有停息。它骚扰着果园,撕碎着不停地从下房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缕缕炊烟,并且重又去驱赶如发绺似的不祥的乌云。乌云在低空飞驰着,转眼间,就像烟雾一般,遮蔽了落日。余辉熄灭了,像一扇小窗户那么大的一块蓝天闭合了,果园显得荒凉、沉闷,而重又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起初是悄悄地、战战兢兢地下着,后来越下越密,最后终于变成了与风暴和黑暗为伴的倾盆大雨。使人忐忑不安的漫漫长夜开始了……

经过这样的周而复始的风吹雨打,果园几乎完全光秃了,地上落满了湿淋淋的树叶,露出一副逆来顺受的可怜巴巴的样子。然而一进十月就雨霁日出,此时的果园又是多么美丽啊!十月初没有一天不是寒意料峭,清澈明净的,这是秋天

临别时的佳节般的日子。如今,尚未掉落的树叶将安然地悬在树上,一直要到下场初雪之后才会离树他去。黑森森的果园将在绿松玉般的碧空的映衬下,晒着太阳,柔顺地等待冬天的到来。田野由于已经翻耕过,变得乌油油的,而已经分糵了的越冬作物又给它增添了鲜艳的绿色……打猎的季节到了!
于是我去我刘内兄的庄子。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坐在庄子那客厅内,满屋子都是阳光以及由旱烟喷出来的烟雾。屋里坐满了人,全都晒得黑黝黝的,脸上的皮肤给风吹得粗糙了,一色穿着腰部打褶的猎装。大家刚刚开怀饱餐了一顿,脸都红通通的,正在兴奋地、七嘴七舌地谈着就要去打猎这件事,同时并未忘掉饭后再喝几杯绍兴酒。而在院子里,有人在呜呜地吹着唢呐,土狗以各种声调狺狺地吠着。一条乌黑的田园,是内兄的爱犬,趴在餐桌上,狼吞虎咽地嚼着剩下的浓汁兔肉。突然,它狂叫一声,从桌上跳了下来,哗啷啷地碰翻了一大串碟子和酒杯,原来内兄从书房里走了出来,手里握着短柄马鞭和火铳,出人不意地朝狗开了一火铳,震得满客厅的人耳朵都聋了。硝烟使客厅里更加烟雾腾腾,可内兄却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可惜,没打中!”他挤了挤眼睛,说。
他颀长而瘦削,但肩膀挺阔,身材匀称,他的面孔像个英俊的北方人。他的眼睛里射出一股野性的光,他为人极为机敏,穿着一件薄裘皮,脚登马靴。他开火铳把狗和客人们吓了一大跳后,就开玩笑地装出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用深沉的男中音朗诵说:

是时候了,快去给马备鞍,
把嘹亮的唢呐挎上肩!

然后大声地说:
“好了,别耽误宝贵的时辰啦!”
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初我策马同刘内兄那一大群吵吵闹闹的人一齐出发去行猎时,我年轻的胸部是如何贪婪地大口大口吸着晴天傍晚润湿的寒气的,是如何被土狗像乐曲般动听的吠声激动得不可名状的,而土狗则像脱弦的箭似的向黑林,向某个灌木丛奔去,就这样已经够使猎人兴奋的了。我骑在暴烈、矮壮、力大无穷、蒙古马坐骑上,用缰绳紧紧地勒着它,觉得自己几乎已同它融为一体了。马打着响鼻,要求让它纵蹄驰骋,马蹄跺着由发黑的落叶铺成的厚厚的然而

轻盈的地毯,发出沙沙的喧声。在空落落的、潮湿的、寒冷的树林里,每个声音都能很响地传开去。远处什么地方有一条土狗尖声吠了起来,随即第二条,第三条……群起响应,吠声狂热而悲凉,倏忽间,整个树林好像是用琉璃做成的,被狗的狂吠和人的喊叫震得叮当作响。在这片喧嚣声中,砰的一声火铳响--终于“干上”了,大家都向远处的什么地方猛扑过去。

“别放跑--啦!”不知什么人用一种绝望的声调喊叫起来,声音大得响彻了整个林子。
“唔,别放跑啦!”脑子里闪过了一个使我陶醉的念头。我朝马大喝一声,随即就像从链条上挣脱出来一样,在树林里狂奔起来,连路都不去分辨。只见树木在眼前飞快地掠过,马蹄踢起的泥土辟里啪啦地溅到脸上。我刚一冲出树林,就见到一群毛色斑驳的土狗,正拉开距离在冬稻地里向前飞奔,于是我更使劲地驱策着蒙古马去截住那头野兽,穿过一片又一片冬稻地、初耕过的休闲地和稻茬地,结果却闯入了另一座孤林,既看不到土狗,也听不清它们疯狂的吠声和呻吟了。这时我由于剧烈的运动已浑身湿透,索索发抖,便勒住大汗淋漓、嘶嘶喘气的坐骑,贪婪地大口大口吸着树木丛生的幽谷里的冰凉的潮气。远处,猎人的呼喊声和犬吠声在静息下去,而在我周围呢,更是死一般的寂静。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禁宫之中。从沟壑里冒出一股股使蘑菇得以孳生的潮气的浓重味道,以及腐烂的树叶和湿漉漉的树皮的强烈气息。从沟壑里升起的潮气越来越重,树林里越来越冷,越来越暗……是宿夜的时候了。但是在打猎之后要把土狗召集拢来可并不容易。树林里久久地回荡着角笛无望的、忧郁的呜呜声,久久地响彻着喊叫声、詈骂声和犬吠声……最后,天完全黑了,这一大群猎人便蜂拥到一个同他们几乎素昧平生的独身地主的庄子里投宿,顿时间,庄子的整个院子闹腾开了,庄子的住宅里亮起了灯笼、蜡烛、油灯,由家仆举着走出来迎接这帮不速之客……
遇上这样好客的邻居,人们是很乐意在他家里住上几天的。天麻麻亮,人们就骑着马,冒着砭骨的寒风,踏着湿漉漉的初雪,去树林和田野打猎,近黄昏才回来,一个个浑身是泥,面孔通红,身上沾着马汗的味道和捕获到的野兽的毛的膻味,--随即就开宴豪饮。在旷野里冻了整整一天后,来到灯火通明、人头济济的屋里,觉得格外暖和。所有的人都解开了猎装的钮扣,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

房间,乱哄哄地喝着、吃着,七嘴八舌地交换着对那条被击毙的野猪的印象,这头野猪龇牙咧嘴,圆瞪着眼睛,长长的猪鞭甩在一边,横卧在客厅中央,用它那淡红的、已经冷了的血染污着地板。你在酒醉饭饱之后,会感到一种甜滋滋的慵困,会感到那种年轻人所特有的愉悦的睡意,以致人们的谈话声好像是隔着水传到你耳朵里来的。你那被风吹糙了的脸直发烧,而一合上眼睛,整个大地就在你脚下浮动起来。当你步入某处拐角上一间古色古香的、供着小小的佛像和青灯的房间,躺到床上的褥子上时,你眼前就会浮现出斑斓似火的土狗的幻影,全身就会感到那种跃马奔驰时的酸痛,但是不知不觉地,你就会连同这些幻影和感觉一齐淹没在甜蜜而健康的梦中,甚至忘却了这间屋子当初曾是一个老人的打坐室,而他的名声是同好些阴森可怖的有关佃农制的传说连在一起的,忘却了他就是死在这间打坐室里,而且十之八九还是死在这张床上的。
偶尔睡过了头,错过了打猎,那休息起来就更其惬意了。你醒后,久久地躺在床上,屋里一片恬静。可以听到花匠如何蹑手蹑脚地走进一间间屋里去生旺火炉,以及劈柴如何像开火铳一般辟啪作响。你起床后,将在这座已经是一派过冬气象的庄子里享受整整一天的清静。你不慌不忙地穿好衣服,去果园漫步时,会在湿漉漉的叶丛中间发现一只偶然忘了摘掉的冰凉的、湿漉漉的蜜桔,不知怎的,这种蜜桔特别好吃,跟其他蜜桔的滋味截然不同。然后你就去浏览藏书,--都是祖传的书籍。厚厚的封面,线装的书脊上盖有主人的印章。这些书好似寺庙收藏的典籍,虽然书页都已发黄,纸张又厚又粗,然而它们的气味却是多么好闻啊!这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有点发酸的霉味,散发出古书的气息……书上的眉批也饶有趣味,是用湖笔写的,字体挺大,圆转柔和。你打开书来,一句眉批就映入眼帘:“此乃古今圣贤之思哲,乃智之花,为肺腑情”……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就被这本书本身吸引住了。这本书出于:“朱子的手笔,寓意隽永,是南宋由某一位老进士出资镌刻的,承印者是当时慈孤院的书坊,讲述的是“朱子在黄岩做官闲暇时和老者探讨人生智慧的书,老者的夙愿是制订一个如何在他村庄的广阔土地上建立世外桃源的计划”……然后你会在无意之中翻到一本《论语》,于是你就会长时间地陶醉于这个种老版本,然后,你从前宋时代的古籍转到前元时代,转到夸张的、卷帙浩繁的长传奇……一只杜鹃从挂钟里跳出来,在空无一人的屋子里,以嘲弄而又凄惋的声调,朝你咕咕叫着,于是你心里就会渐渐产生一种甜蜜而莫名的忧郁……

黄岩蜜桔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子中消失。虽说香气四溢的日子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可我却觉得已经过去几乎整整一百年了。栅桥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刘姑母也已故世,刘内兄病了……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这些小地主都穷得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是即使这种破落的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
于是我又看到自己来到了农村,那是在深秋的时分。天色淡蓝而晦冥。我一大早就跨上马,带着一条土狗,背着火铳和角笛,上旷野去了。风吹进火铳口,发出嘘嘘的声响,风凛冽地迎面刮来,有时还夹着干燥的雪珠。整整一天我在渺无人烟的荒野上踟蹰……直到夕阳西坠,我才策马回庄子去。人又饿又冷,我遥遥望见栅桥村的点点灯火,闻到从庄子里飘来的人烟的气息时,我心头顿时感到温暖和欢愉。我至今记得,我们家喜欢在这个时分摸黑闲聊,不掌灯,就在朦胧的暮霭中谈天说地。我走进屋里,发现窗上已装好了过冬用的双层糊纸,这就更勾起了我渴望宁静地度过冬天的心情。在仆人室里,那个雇工生了火炉,于是我就跟儿时一样,蹲在一堆稻秸旁边,稻秸已散发出冬天特有的清香,我一会儿望着火光融融的炉子,一会儿望望窗外,那儿黄昏正发出青光,在郁郁地逝去。后来,我走到下房去。下房里灯火通明,十分热闹:村姑们在切白菜,只见切菜的弯刀毫光闪闪,我谛听着切菜发出的和谐的嚓嚓声,以及村姑们所唱的和谐的、忧郁而欢快的农谣……有时,某个也是小地主的邻人,驾车路过我们家,就把我接去住上一阵……啊,小地主的生活也的确是美好的!
小地主总是天刚拂晓就起身了。他使劲地伸个懒腰,跨下床来,抽将起旱烟来。十一月份的黎明以其朦胧的晨光渐渐廓清着这间简陋的、四壁空空的书房,现出了挂在床头的几张毛茸茸的黄色的狐皮,以及一个矮壮男子的身影,他穿着臃肿的棉衣,酷似北方鞑子的面孔。在这间半明不暗的暖和的房间里,静得如死一般。而在门外的走廊里,那个年老的厨娘则还在鼾睡。她打小姑娘的时候起,就进地主的宅子干活了。但是这并不妨碍老爷用响得震撼屋宇的声音吩咐道:

“翠花,生茶炊!”
然后,他穿上鞋,把外套技到肩上,也不翻好领子,就向门廊走去。在上了锁的门厅里有一股狗的气味,几条土狗懒洋洋地伸着懒腰,尖声地叫着,微笑着,围住了他。
“出发!”他用一种纡尊降贵的男低音慢吞吞地喝道,随即穿过果园向打稻场走去。他大口地吸着黎明时分凛冽的寒气和在夜间上了冻的光秃秃的果园的气息。两旁的树木已经被砍伐掉一半的小径上,满地的落叶由于严寒而冻得发黑,全都卷了拢来,在鞋子下发出簌簌的声音。在低垂的、晨光熹微的苍穹下,可以看到几只竖起羽毛的寒鸦在禾捆干燥棚的屋脊上酣睡……今天可是打猎的好日子!老爷不由自主地在小径中央站停下来,久久地凝望着深秋的田野,凝望着绿油油的冬稻地,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两条雌土狗尖声尖气地在他脚边吠着,而那条“醉鬼”已经跑到果园外边,在刺脚的稻茬地里跳跃着,向前奔去,仿佛是在呼唤主人快去旷野打猎。但是在眼下这个节令,光带几条普通土狗,能干得了什么呢?野兽现在都呆在旷野里、初耕过的休闲地里、荒僻的小道上,而害怕呆在树林里,因为风刮得残叶簌簌直响……唉,现在要是有一两条细犬该有多好!
在禾捆干燥棚里,人们正要动手脱粒。脱粒机的滚筒慢慢地转动着,发出隆隆的声响。几匹套在传动装置上的骡子,踩着撒满骡子粪的那一圈地,晃晃悠悠地走着,懒懒地拉紧了套绳。赶牲口的人坐在传动装置中央的一条小板凳上,一边转动着身子,用始终不变的声调吆喝着几匹拉套的骡子,一边用鞭子单单抽打那匹棕色的骡子,这匹骡子比其他几匹骡子还要懒,一面走,一面仗着它的眼睛被蒙住了,竟打起瞌睡来。
“姑娘们,快,快!”一个负责投料的中年汉子,穿一件宽大的粗麻布衬衫,厉声地催促道。
村姑们匆匆忙忙地打扫干净脱粒场,有的扛着抬床,有的拿着扫帚,川流不息地奔走着。
“菩萨保佑!”投料的说罢,就投下一捆稻子去,试试机器灵不灵,这一捆稻子带着嗡嗡声和呼啸声向滚筒飞去,随即像把张开的扇子,从滚筒下飞了出来。滚筒响得越来越坚定了,脱粒进行得热火朝天,转眼之间,所有的声音汇合成了一片悦耳动听的脱粒的喧声。老爷站在禾捆干燥棚门口,望着黑洞洞的棚子里隐约浮现的红色和黄色的头巾、手、耙子、稻秸。所有这一切都伴随着滚筒的隆隆声和赶牲口的人单调的吆喝声和呼哨声,有节奏地移动着,忙碌着。稻糠像烟雾

似地向门口飞去。老爷站在那里,落得浑身都是灰不溜秋的糠。”他不时回头眺望着旷野……不消多久旷野就要披上银妆了,初雪很快就会把旷野覆没……
初雪终于飘落下来,这可是头一场雪呀!十一月那阵子,由于没有细犬,无法打猎;但是现在冬天到了,可以同普通土狗一起“干活”了。于是小地主们,就像往昔一样,又聚集拢来,掏出仅存的一点钱,开怀畅饮,每天白天都在阴冷的旷野里消磨时光。而到了晚上,在某个偏僻的田庄里,厢房的窗户就会透出灯光,远远地划破冬夜的黑暗。在那里,在那间小小的厢房里,一团团的烟雾在屋中飘浮,蜡烛发出昏暗的光,二胡调好了弦……

暮色中狂风啸吟,
吹开了我的家门,--

有个人用浑厚的男高音唱道。其余的人随即装得像开玩笑似的,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悲戚地、不入调地齐声和唱起来:

吹开了我的家门,
还用雪抹去了道路的残痕……

————大明崇祯三七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符有地|临高启明论坛

GMT+8, 2024-9-20 09:35 , Processed in 0.0726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